银行系AIC再添新军
招商银行旗下招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招银金融投资”)近日正式获准开业,成为国内首批股份制银行背景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之一。这家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全资子公司,不仅是目前行业初始注册资本最高的AIC,更标志着银行系股权投资进入新阶段。
从债转股到股权投资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最初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专业平台。随着政策松绑,其业务范围逐渐拓展至股权投资领域。今年3月,监管部门明确支持商业银行设立AIC,打破了此前仅限五大国有行的格局。招商银行迅速响应,从3月透露意向到11月获批开业,仅用8个月便完成布局。
这种转变或许反映了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传统信贷业务对抵押物和现金流的硬性要求,往往将轻资产的科创企业挡在门外。而AIC的股权投资功能,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相当于给银行装上了“创投工具箱”。
招行的“耐心资本”实验
招银金融投资将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扮演“长期资本”角色。这种定位与招行近年强调的“投商行一体化”战略一脉相承。通过AIC平台,招行或许能更灵活地参与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既提供“输血式”信贷支持,也进行“造血式”股权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旗下的兴银投资已于11月率先开业,中信银行等同行也在跟进。这场股份行AIC竞赛背后,实则是银行对综合化经营能力的集体补课。不过,股权投资的高风险特性,与传统银行审慎经营的文化如何兼容,仍是一道待解课题。
市场的新变量
AIC扩容可能带来多重涟漪效应。一方面,更多“银行系活水”有望注入硬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其与母行的协同效应或将重塑企业金融服务生态。不过参考国有大行AIC的经验,这类机构往往需要数年磨合期,短期内或许难见爆发式增长。
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获得AIC牌照更像一场“能力认证”,但具体能转化为多少实际效益,还需观察其项目落地情况。毕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股权投资领域,牌照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