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看似平淡却暗藏韧性的成绩单。2025年前三季度,招行实现营业收入2514.2亿元,同比微降0.51%;但归母净利润达到1137.72亿元,同比增长0.52%。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转正,分别同比增长2.11%和1.04%,释放出经营企稳的积极信号。
从结构上看,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74%至1600.42亿元,成为支撑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非利息收入则同比下降4.23%。不过,一个关键亮点浮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收)达562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由负转正。其中,财富管理类中收增长18.8%,托管业务增长6.7%,均高于上半年水平,显示出招行“轻资本”转型路径正在逐步见效。
客户基础持续夯实。截至9月末,零售客户数达2.2亿户,较年初增长4.8%;零售AUM(管理客户总资产)突破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创下近四年同期最高增速。金葵花及以上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增幅均超10%,高端客群的黏性和价值贡献能力进一步提升。
资产质量方面呈现“余额升、比率降”的特征。不良贷款余额为674.25亿元,较年初增加18.15亿元,但不良率小幅下降至0.94%,拨备覆盖率仍高达405.93%,风险抵御能力依然强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务风险持续出清——相关贷款余额下降,不良率从上年末的4.74%降至4.24%,区域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结构稳健。
利润背后的“压舱石”与挑战
看到这份财报时,我第一反应是:在LPR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重定价、息差持续承压的大环境下,招行还能守住利润正增长,实属不易。它的韧性来自哪里?我认为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强大的零售基本盘带来的稳定中收潜力,二是对负债成本的有效管控部分对冲了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压力。
但我也注意到一些隐忧。净利息收益率(NIM)已降至1.87%,同比下滑12个基点,反映出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定价压力。虽然存款成本优化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但未来若资产端需求尤其是零售信贷复苏缓慢,息差可能继续承压。
更让我看重的是招行在财富管理上的坚持。当多数银行还在依赖利差吃饭时,招行已经通过AUM高增长和中收回暖,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这不仅是数据的增长,更是客户信任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
站在当前时点看,招行股价报40.77元,日内下跌2%,成交额超37亿元,市场情绪略显谨慎。但我认为,这种短期波动恰恰可能掩盖了其长期价值。在一个利率中枢下移、金融脱媒加速的时代,谁能构建可持续的非息收入模式,谁就能赢得未来。而招行,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