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600036.SH)2024年的年报尚未打消市场对营收下滑的疑虑,4月29日公布的2025年一季报则以更加严峻的数据加剧了市场的担忧。
作为曾经引领行业的“零售之王”,招行如今正面临营收持续承压、业务结构转型艰难、风险管理挑战加剧等多重考验。与此同时,内部人事调整频繁、治理结构变革不断,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诸多猜测。曾经闪耀的零售光环正逐渐褪色。在当前复杂的逆周期环境中,招商银行能否突破重围,实现稳健转型与持续增长?
营收“跌跌不休”,核心症结何在?
回顾招商银行近年来的营收表现,下滑趋势一目了然。
2023年,招商银行营业收入达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打破了多年来的增长趋势。2024年,这一数据进一步降至3374.88亿元,同比降幅为0.48%。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837.51亿元,同比下降3.09%,营收持续下跌的态势仍在延续。

招行核心营业收入来源:招行财报
而从业务拓展方面来看,招行并非毫无作为。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了功能齐全的线上银行平台,实现了账户管理、转账理财等业务的全面线上化操作。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精准获客以及产品的精准推送。在产品创新上,招行针对高净值客户,精心定制全球资产配置方案;面向年轻群体,推出了灵活便捷的消费信贷产品。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举措,营收下滑的趋势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
深入剖析,导致招行营收持续下滑的核心因素错综复杂。
2025年一季度,招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07.55亿元,同比下降10.64%,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6.72%。其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96.96亿元,同比下降2.51%;其他净收入为110.59亿元,同比下降22.19%,主要受到债券和基金投资的公允价值下降拖累。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同比下降35.06%,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盈转亏至-53.06亿元,波动较大。
分项目来看,财富管理类业务表现相对坚挺。代销理财、基金、信托、证券交易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9.47%、27.68%、32.47%、81.47%,带动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0.45%至67.83亿元。代理保险则同比下降27.65%至18.26亿元,显示保险销售承压。资产管理手续费为26.07亿元,同比下降16.60%;银行卡手续费为40.74亿元,同比下降7.83%;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为37.60亿元,同比下降6.68%,整体反映传统金融服务需求疲弱。
从数据表现来看,招行2025年一季度净利息收入实现529.96亿元,同比增长1.9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63.28%。不过,回顾2024年全年,净利息收入为2112.77亿元,同比下降1.58%,这一趋势值得关注。深入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26个基点至3.5%,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仅下降9个基点至1.64%,两者变动幅度的差异,直接致使净息差收窄至1.98%,同比减少17个基点。并且,这一息差收窄趋势在2025年仍在持续,进一步压缩了利息收入空间。
从收入结构维度分析,招行当前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利率下行以及资产端压力持续作用,不断挤压净息差;另一方面,非息收入中的投资类项目,因市场波动加剧、风险控制难度上升而出现大幅波动,严重拖累整体业绩。

招行核心净利息收入来源:招行财报
资产质量承压与零售转型压力并现
从2025年一季度数据来看,招商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边际风险有所上升,部分结构性压力值得关注。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招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67.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4%,虽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但不良余额的上升仍反映出局部资产质量承压。
更明显的信号来自“关注类”与“逾期类”贷款的扩张—关注贷款余额增加81.15亿元至971.95亿元,关注贷款率升至1.36%;逾期贷款余额亦增加64.50亿元至983.25亿元,逾期贷款率升至1.38%。尤其是关注类贷款的增长,提示未来不良迁徙压力加剧。此外,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的比值分别为1.28(逾期90天)和1.14(逾期60天),说明招商银行对不良的认定仍保持审慎,部分逾期贷款未被及时划入不良,后续存在滞后暴露的风险。
在零售端,不良贷款余额达361.25亿元,占整体不良比例超五成,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至1.01%,其中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56.47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显示居民端偿付能力弱化压力仍在释放。信用卡不良生成额维持在100.07亿元的高位,同比仅微增0.35亿元,但绝对值占比过高,需重点关注。值得肯定的是,招商银行继续保持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慎投放策略,新发放贷款中91.44%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期末余额占比也达到87.80%,且整体抵押率控制在37.35%的稳健水平,抵押物充足、波动性小,地产相关风险可控。


招行贷款收入来源:招行财报
风险缓释方面,招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2025年一季度内处置不良152.11亿元,其中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达54.76亿元,体现其金融创新能力与资产出清效率。拨备覆盖率为420.54%,虽同比下降4.69个百分点,仍远高于监管红线,为潜在风险提供了充足缓冲;贷款拨备率为3.89%,信用成本(年化)为0.78%,亦同比下降,显示招行风险计提节奏趋于平稳。总体来看,招商银行在当前复杂宏观环境下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部分零售贷款结构风险上升趋势需密切关注,但凭借较强的拨备能力、优质抵押物管理及积极的不良处置手段,其风险抵御能力依旧坚实。
面对市场竞争,招行的差异化策略不可谓不细致:在财富管理端推出智能投顾算法,基于客户风险偏好定制资产组合;在获客层面与社交平台联合营销,试图通过线上流量导入年轻客群;在风控领域引入大数据模型,整合消费行为、社交关系等多维度数据优化信用评估。但这些举措未能转化为规模增长动能,反映出零售业务深层矛盾——存款与贷款的结构性错配尤为突出:2024年零售客户存款达4.03万亿元(同比+15.4%),但贷款增速未能同步,资金未能有效转化为信贷资产,暴露出资产运用效率的短板。
收入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凸显了银行业务转型的紧迫性。2025年第一季度,招行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6.07亿元,同比下降16.6%,主要受投资市场波动及理财产品保有规模下滑的影响。托管业务表现相对稳健,佣金收入达12.87亿元,同比增长5.84%,得益于托管资产规模的持续增长。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为40.74亿元,同比下降7.83%,主要由于信用卡线下交易活跃度下降,拖累相关手续费收入。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为37.60亿元,同比下降6.68%,反映出整体交易量趋于疲软。
人事与治理震荡:转型深水区有挑战
与业务困局交织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剧烈调整。2025年3月,陆小荣接任零售金融总部总经理,市场聚焦其在信用卡数字化转型中的成功经验能否有效复制至财富管理和小微贷款等多元业务。鉴于信用卡侧重高频消费数据建模,而综合零售需实现资产负债全景风控,跨领域能力重构成为关键难点。
同时,招行拟取消监事会,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承接监督职责,并设立职工董事。该治理变革虽有助提升决策效率,但独立监督缺失及职工董事权责模糊,或削弱财务审查与合规监管的独立性,增加内控风险。5月,招行副行长朱江涛接任招商证券总裁。其具有二十年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但能否适配券商投行业务与资管净值化管理的复杂要求,市场尚存疑虑。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合规管理问题也正成为招行转型路上的“绊脚石”:2024年其累计被罚超2600万元,2025年一季度再罚超600万元,违规领域大概率涉及财富销售、信贷操作等环节。这既反映出基层机构合规意识薄弱,也暴露出智能风控系统在异常交易监测中的漏洞。如何通过“双录系统升级+动态合规建模”实现全流程监控,同时强化员工行为管理,是重塑市场信任的必要前提。

财事汇制作
综合来看,招商银行正处于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零售业务重塑、人事治理调整以及合规和资产质量压力等多重挑战。其未来能否实现逆周期的“第二曲线”增长,既依赖战略设计的前瞻性,也取决于组织能力的快速迭代。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整体趋势,体现出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复杂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