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两家保险公司拟增资“补血”。11月26日晚,福建高速公告透露海峡金桥2025年增资项目,三家股东拟合计增资10亿元。11月27日,德华安顾人寿发布注册资本变更公告,公司股东拟按比例增资15.45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约有20家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增资计划,截至目前,已有12家公司获批增资,有外资股东增资的数量占比约半数,包括国民养老、中信保诚人寿、中意财险、汇丰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太平养老等。此外,国联人寿、三峡人寿、鼎和财险等国资背景股东增资规模较大。
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表示,今年险企增资呈现明显分化,“马太效应”明显。对于股东实力较弱的中小公司而言,无论是增资还是发债补充资本都普遍困难,生存压力加大。
又有两家保险公司拟增资
27日,德华安顾人寿发布注册资本变更公告,公司股东拟按比例增资15.45亿元。公司三家股东按比例增资,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出资5.4075亿元,德国安顾集团出资5.4075亿元,德国安顾人寿出资4.635亿元,增资后,三家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5%、35%、30%,维持原持股比例不变。
26日晚,福建高速公告,公司拟以1.8亿元参与海峡金桥2025年度增资扩股项目,增资后持股比例为18%不变。
海峡金桥由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高速、福州市投资管理公司、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股东共同发起。包括福建高速在内,此次有3家股东拟参与增资,其中原第一大股东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将由此前的20%,大幅提升至55.49%,成为绝对控股股东。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增资后持股比例为10%不变,其余4家股东持股比例将被稀释。
上市公司亦提示相关风险,目前海峡金桥仍处于业务发展期,尚未实现稳定盈利。
在“偿二代二期”深化、利率中枢持续下行背景下,2025年保险公司纷纷寻求通过增资、发债等各种方式补充资本。记者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9家保险公司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规模合计741.7亿元。相比发债等“补血”方式,增资背后是股东真金白银的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约有20家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增资计划。其中,平安人寿拟增资规模最大,约200亿元。今年4月,平安人寿公告称,为加快业务发展,多措并举提升偿付能力水平,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公司股东拟向公司增资约200亿元。增资后,平安人寿注册资本将由338亿元增至36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公司选择以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的方式进行增资。如鼎和财险以公司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按持股比例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46.43亿元增至60亿元,增资金额13.57亿元,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业内指出,资本公积与注册资本同属核心一级资本,虽然转增不改变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但提升注册资本规模亦可增强市场信心。
外资战略投资不断加码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2家公司获批增资,其中有外资股东增资的数量约占半数,包括国民养老、中信保诚人寿、中意财险、汇丰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太平养老等,释放出外资股东对中国保险市场长期看好的信号。
11月24日,太平养老增加注册资本约3.3亿元获批。此次增资后,太平养老约33.33亿元注册资本中,中国太平出资额为29.997亿元,占比为89.99%;龙璧工业区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出资额为30万元,占比为0.01%;比利时富杰出资额约为3.33亿元,占比为10%。增资完成后,比利时富杰成为太平养老第二大股东。
今年9月,复星联合健康增资8.1亿元获批复,国际金融公司(IFC)及亚洲开发银行(ADB)成为公司新股东,原股东复星医药持续加码,共同参与本轮增资。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6.9444亿元增至10.1085亿元。增资后,复星医药持股20.05%,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持股10.43%,并列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复星产投持股比例被稀释为9.89%。
此外,汇丰人寿、中意财险、中邮人寿等多家公司获得外资股东加码投资。
2025年3月,意大利股东忠利保险宣布已完成对中意财险的股权收购,正式成为中意财险的全资股东。7月,忠利保险增资3.92亿元获批。
汇丰人寿在2021年股权变更获批后,已连续三年获得汇丰集团增资,今年7月获批增资3.62亿元。友邦保险在2022年初入股中邮人寿,今年6月,中邮人寿获监管批复增资39.8亿元,注册资本由286.63亿元增至326.43亿元。增资后,中国邮政集团持股比例由38.2%提升至42.68%,友邦保险按持股比例增资后仍保持24.99%的持股比例。
对于今年外资系险企增资数量多、国资背景股东增资规模较大的现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受访时表示,今年险企增资呈现明显分化,“马太效应”明显。在其看来,股东实力雄厚的地方国资、外资背景中小公司凭借股东雄厚实力,增资顺畅,能获得“真金白银”,展现了“强者恒强”的趋势。
“而其他股东实力较弱的中小公司,无论是增资还是发债补充资本都普遍困难,融资渠道收窄,生存压力巨大,行业分化加剧。”他提到。
值得关注的是,内地金融机构的增资动作,显示出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资产配置平台的战略重视。金融监管总局信息显示,11月,中国太平洋人寿向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增资30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新华人寿向新华资产管理(香港)增资1.54亿港元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