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份中信证券出的报告,聊的是美国一家叫Vistra(VST.N)的电力公司。说实话,这名字在国内市场不算热门,但仔细一琢磨,这事儿有点东西。他们说这家公司是一体化电力供应商,发电、零售、交易全链条都做,过去两年吃到了数据中心用电需求猛增的红利。2024年营收172.2亿美元,涨了16.5%;更关键的是调整后EBITDA做到55.4亿,同比飙了35.1%。这个利润增速明显跑赢收入,说明不是靠量堆出来的,而是结构在变优。
有意思的地方在哪?报告提了两个核心逻辑:一个是核电,一个是区位。先说核电,Vistra在2024年把核电产能搞到6.4GW,这可不是小数目。关键是核电稳定性强,特别适合给AI数据中心这种不能断电的负载供电。现在AI算力扩张这么猛,电网压力越来越大,高稳定性的电源自然能拿到溢价。中信证券判断未来几年美国核电电价会持续保持高位,这对Vistra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弹性。
再看区位,他们测算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德州。德州这几年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热土,像特斯拉、甲骨文都在那儿建大型设施,土地便宜、政策宽松,再加上得州独立电网ERCOT机制灵活,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扎堆。Vistra在当地有现成的发电资产和输配网络,等于站在风口上,别人想抢都不容易。
所以这份报告的核心观点很清晰——AI浪潮不只是芯片厂和服务器厂商受益,底层的能源供应也在重构。谁掌握了稳定、可扩展的电力资源,尤其是靠近算力集群的电源,谁就有定价权。Vistra正好卡在这个位置上。中信证券首次覆盖就给了“买入”评级,目标价247美元,显然是看好它在AI时代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角色。
当然话说回来,这种跨境电力资产的故事听着挺美,但实际投资还得考虑汇率、监管、地缘这些变量。不过从逻辑上看,这份报告确实点出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链条:AI的尽头不仅是算法和芯片,还有电。没有足够的、稳定的电力支撑,再强的算力中心也只能趴窝。现在资本市场对AI的挖掘已经从应用层往底层硬设施走,电源、冷却、土地资源,这些“水电煤”级别的要素正在被重新定价。
这波AI大潮里,有些人盯着股价飞的英伟达,有些人看的是背后默默供电的公司。你说哪个更重要?可能都重要,但后者往往更稳。毕竟,房子可以暂时不住人,但只要机器还在转,电就不能停。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