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原科技又回来了,这次是正式重启上市辅导,辅导机构换成了中信证券。说实话,这事儿不算突然,毕竟去年8月人家就动过这念头,今年9月还完成了第五期辅导。但眼下这个时间点重新启动,背后有点东西值得琢磨。
赵立东和张亚林两兄弟通过合伙企业合计控制28.14%的表决权,签了一致行动协议,成了共同实控人,公司没控股股东。这种架构在硬科技企业里不算少见,说白了就是创始团队想在融资多轮、国资民资都进来的局面下,还能稳住方向盘。国家大基金、腾讯、红点中国、上海国方资本这些重量级股东都在列,说明这公司在国产GPU赛道上的位置,确实是被各方认可的。
产品这块,不能不提。2025年发布的新一代“燧原L600”是训推一体的,原生支持FP8低精度计算,这对大模型训练来说是个实打实的效率提升。更关键的是,2024年下半年量产的S60已经出货超10万片,订单规模摆在那儿,在国产AI加速卡里算是真正跑出来了,不是光靠PPT讲故事的那种。官网说产品已经在大型互联网企业生态实现规模化落地,这话听着平平无奇,可你要知道,这类客户对性能、稳定性、交付能力要求极高,能啃下来,说明产品真有竞争力。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换券商?从原来的机构换成中信证券,明面上说是“基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有一说一,中信证券在科创板项目上的经验、资源和品牌背书,确实是一流水准。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选一个有分量的保荐机构,不只是为了过会,更是为了定价和后续的二级市场表现铺路。这步棋,打得挺稳。
至于中信证券自己,最近股价在29块上下晃悠,市盈率14倍出头,不算贵。作为行业龙头,它手握科创板做市商、A+H全牌照、跨境布局也深,现在接下燧原这单,既是巩固投行业务优势,也是在国产算力这条高景气赛道上继续落子。券商和硬科技企业的联动,有时候比财报更能反映趋势。
燧原能不能成,最终还得看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化持续性。但至少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走过了最危险的试错期,进入了规模化验证阶段。接下来上科创板,融资扩产,拉长战线打硬仗,才是真正的考验。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