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推进,科创企业加速崛起,证券行业服务模式随之深度变革。长城证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券商,将“科创金融”纳入“十四五”战略规划,明确建设精于电力、能源领域的特色化一流证券公司目标,系统性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矩阵。其围绕产业纵深、能力重构与生态协同三大维度展开布局,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在产业层面,长城证券依托股东华能集团的电力能源背景,成立产业金融研究和业务创新团队,整合投行、资管与研究资源,推动要素配置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能力建设方面,公司强化价值发现、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打造新型产融模式,并综合运用股债融资、REITs等工具,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协同上,设立集团与战略客户部,组建四个服务专班,建立“1+N”服务体系,实现跨条线联动与全流程响应。
政策机遇下,长城证券率先行动。2025年5月9日,公司发行深交所首只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债券,规模5亿元,期限2年,票面利率1.79%,资金直接投向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期,助力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绿色 + 乡村振兴 + 科技创新”债券,规模10亿元;6月6日,又推动招商资本发行深圳地区创投机构首单科创债,为科技创新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更进一步,长城证券打造“科创金融港”平台,聚焦“双碳”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与市场三位一体赋能。截至2025年9月,已储备华能产业链企业432家,40家企业入港,落地多单产融合作项目,涵盖氢能示范、股权投资与产业链协同。期间组织专家交流、产业调研等活动18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行业层面,科创债正成为券商发力重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科创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万亿元。2025年以来,42家券商发行57只科创债,总规模达591.7亿元。除长城证券外,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广发证券、西部证券等均积极参与,部分头部券商发行规模超50亿元。另有第一创业、中金公司等通过更名或注册方式扩大科创债布局,募集资金中不低于70%定向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这一趋势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2025年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推动资本向科技前沿集聚。当前,科创债资金主要流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获得商业银行、基金等主流机构踊跃认购,部分债券认购倍数超过7倍,利率创同期新低。
长城证券表示,将持续深化产融结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风险管控,为科创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整个证券行业在科技金融方向的集体发力,反映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的结构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