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IPO迈出关键一步
10月2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宇树科技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第一期),标志着这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风头正劲的公司,正式进入IPO辅导的实质性推进阶段。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法律和审计合作方分别为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和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阵容专业且权威。
根据报告内容,自2025年7月完成辅导备案以来,中信证券已围绕公司治理、规范运作、财务合规等方面展开系统性辅导。值得一提的是,宇树科技已在2025年第五次临时股东会上审议通过更名议案,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办理工商变更手续——这一动作通常被视为企业冲刺资本市场的标准流程之一。
此外,公司治理结构也同步优化:原有多位董事及监事辞任,新增三名独立董事,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独立性与专业性。下一阶段,辅导小组将持续开展全面尽职调查,并重点关注公司重大经营变化。
从硬件突围到资本布局
我一直在关注宇树科技的发展轨迹。这家公司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起、R1更是低至3.99万元起的定价,几乎“击穿”行业底价,背后依托的是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量产能力。这使得宇树不仅在国内教育、科研市场快速铺开,也开始切入工业巡检等实际场景。
但我也注意到一个关键问题:CEO王兴兴曾公开表示,“目前的硬件是够用的,最大的挑战还是具身智能的AI不够用。”这句话点出了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短板——我们擅长“形似”,但在“神似”上仍有差距。相较之下,Figure AI能通过端到端模型实现自主叠衣服,特斯拉Optimus整合Grok语音助手并具备情绪识别,反映出美国企业在通用AI模型上的领先优势。
上市只是起点,真正的竞争在AI战场
我认为,宇树科技此次推进IPO,不仅是融资需求,更是对自身治理能力和战略清晰度的一次全面检验。募集资金项目的论证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若能将资金精准投向具身智能大模型、感知-决策闭环算法等软实力领域,才有望真正构筑长期壁垒。
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虽迎来爆发期,但多数企业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资本市场或许会因概念而热捧一时,但最终决定成败的,一定是谁能率先实现从“能动”到“会想”的跨越。
我对宇树保持乐观,但也提醒自己和读者:硬件的胜利只是上半场,AI的突破才是终局之战。这家公司的上市之路,或许正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