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氢燃料客车下线,中资TAM公司破局欧洲市场
11月23日,由中国企业收购的斯洛文尼亚TAM欧洲商用车研发制造公司宣布,其首批氢燃料70Mpa低入口城市客车正式下线,将分别运往韩国首尔和奥地利维也纳投入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该车型由中斯联合研发,采用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实现零排放(仅排放水蒸气),标志着公司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突破。TAM公司前身为1947年成立的马里博尔汽车厂,2011年破产后被中方收购并转型新能源领域,于2013年恢复生产。此次合作中,中方通过战略投资与供应链整合推动技术落地,公司欧洲区副总裁马泰·斯姆雷卡尔明确将技术突破归因于“中欧创新合作的力量”。目前,TAM的电动及氢燃料客车已覆盖欧洲多个机场及城市交通网络,成为中欧绿色合作的示范项目。
商业化落地开启,但资本市场仍观望
行业层面来看,氢燃料客车在首尔、维也纳等高端市场的商业化落地,可能提振新能源中游产业链对储氢罐、燃料电池系统的需求,尤其利好具备欧洲技术认证的国内供应商。合作模式方面,中企通过收购整合欧洲传统车企实现技术升级的案例,或为其他车企国际化提供参考,但需关注欧盟对关键技术出口的潜在政策限制。市场情绪上,短期或对A股氢能源板块形成催化,但具体财务贡献仍需观察订单放量节奏,因公司未披露订单规模。
斯洛文尼亚TAM公司首批氢燃料客车下线短期对股市直接影响有限,但长期影响取决于技术合作进展和政策支持力度。 行业分析师评估认为,该事件短期内对股市的直接影响有限,需关注后续订单规模及政策配套情况。长期影响则取决于技术合作进展和政策支持力度,例如欧盟氢能补贴细则等政策配套。此外,韩国与奥地利采购方的运营反馈将影响氢能交通技术的市场接受度,相关数据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披露,这些都将影响股市的长期走向。
TAM氢燃料客车下线消息引发相关概念股躁动,但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明确共振。 消息传出后,海马、龙蟠等氢能相关概念股出现波动,显示出市场对事件的关注。然而,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明确共振,表明投资者对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持观望态度。
氢能源题材再升温,三大人气股获资金抢筹
此次事件凸显氢能源产业链发展动能,带动市场对上游气体材料、燃料电池系统及综合能源企业的关注度提升。
凯美特气(002549.SZ)是氢能源产业链上游气体材料供应商,主营食品级二氧化碳、干冰以及氢气等特种气体的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少数具备高纯度氢气生产能力和充装能力的企业之一。其控股子公司长岭凯美特气拥有年产能13万标方/小时的工业尾气回收提纯氢气装置,并已建成投用配套的氢气充装站,产品可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加氢需求。11月18日获融资买入1.90亿元,两融余额升至4.17亿元,较前一日增长5.27%;11月19日主力净流入超1.45亿元,两融余额突破4.3亿元,市场人气旺盛。
全柴动力(600218.SH)是内燃机及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企业,传统主业为柴油发动机制造,近年来通过全资子公司元隽氢能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集成及相关部件,已进入多家整车企业供应链体系。11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入9165万元,当日涨幅达6.23%;融资买入额达8501万元,推动两融余额升至3.60亿元,市场对其氢能源转型预期升温。
中国石化(600028.SH)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在加氢站建设、绿氢制取、管道输氢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年冬季保供期间向北方六省市增供天然气约1000万立方米,地热供暖能力达1.26亿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近620万吨。11月20日连续第二日融资买入额同比增长超50%,近一周股价上涨4.55%,近一个月累计涨幅达9.34%。控股股东中石化集团自2025年4月至11月累计增持A股和H股共3.9亿股,释放强烈信心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