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下跌的阴霾持续蔓延至整个行业,作为产业链龙头,“三桶油”业绩因此承受较大影响。
前三季度,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海油(600938.SH)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99.84亿元、1262.79亿元、1019.71亿元,同比下跌32.2%、4.9%、12.6%。净利润共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50多亿元,相当于每天少赚约3.8亿元。
石油业务是“三桶油”最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三家公司均在财报中着重提及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对公司业绩负面影响。综合“三桶油”统计口径,今年前三季度国际原油市场供需总体宽松,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布伦特(Brent)原油现货均价同比跌幅在14%左右。
受此影响,中国石油前三季度原油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4.7%至65.55美元/桶,拖累公司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分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8.3%至6223.9亿元;中国海油石油液体平均售价同比下跌13.6%至68.92美元/桶,拖累同期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9%至2554.8亿元。
虽如此,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仍低于同期油价跌势。两家公司高管在业绩会上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上游业务坚持效益开发、降本增效,部分抵御了油价下跌影响。前三季度,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1377.2百万桶,同比增长2.6%,公司油气单位操作成本10.79美元/桶,同比下降6.1%;中国海油同期油气净产量同比上升6.7%达578.3百万桶油当量,公司桶油成本同比下降2.8%至27.35美元/桶。
此外,天然气产量、销售收入增长也对业绩起到一定积极影响。例如,中国海油前三季度天然气产量同比增近12%,接近公司油气总产量增速约2倍,天然气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至7.86美元/千立方英尺,带动天然气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
中国海油高管在会上表示,公司始终把天然气业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天然气项目相较于原油项目而言,稳产期较长,收采率更高,作业成本相对偏低,且天然气销售以长期协议为主,能给公司带来较稳定的现金流。
下游业务方面,记者注意到,在下游油品销售和炼油化工业务有较大布局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及主要石油石化产品价格下滑,相关业务业绩正受到明显影响。
随着国内化工品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化工业务毛利空间收窄。前三季度,中国石油化工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7.87亿元,盈利同比“腰斩”;中国石化化工板块息税前亏损82.2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近68%。
国内成品油达峰现状也给产业链企业带来较大影响。伍德麦肯兹亚太聚酯总监罗靖提示称,交通领域作为能源转型核心战场,中国市场汽油需求已于2023年触及峰值,2030年后下行速度将明显加快;整体油品需求预计在2028年达峰。
面对新能源对传统能源上下游市场的挤压,“三桶油”均表态要加紧非油业务布局。
中国石化副总裁黄文生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将围绕“稳油、扩气、推氢、增电、强服”思路,巩固成品油市场份额,加快发展车用天然气和充换电业务,稳步推进氢能交通发展,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今年5月末,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入股宁德时代,双方今年计划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近日,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还在重庆电力交易中心注册成立首家售电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销售公司,加快向洁净能源综合运营商转型。
中国石油总裁任立新亦在业绩会上强调将推进“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站建设,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炼化节能提效和清洁替代,积极培育CCUS产业链。他表示,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强优质新能源项目的获取,加大油区及周边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发展风光发电等清洁电力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