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国内央企,到埃克森美孚、壳牌等海外巨头,无锡鼎邦的换热设备用20余年时间得到了众多石化巨头的青睐,成为这一细分赛道的龙头。
“在石化设备领域,可靠性就是生命线;客户的标准越是严苛,我们的口碑越是响亮。”无锡鼎邦总经理王凯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始终专注于石化领域换热设备,并随时做好技术储备,以便在其他行业风口来临时能够及时把握。
细分赛道龙头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换热设备作为石油石化专用设备中的一个细分类别,其产业的起步与发展则相对较晚。
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我国按照美国标准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管壳式换热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自主开发传热技术的新趋势,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走向市场。进入21世纪,大量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无锡鼎邦也于那个时期进入这一领域。
“无锡有做换热设备的传统与产业基础,我们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了壁垒更高的石油石化行业。”王凯告诉记者,当时公司凭借一股冲劲成功进入一家石化巨头配套供应商的供应链,由此正式进入石化换热设备领域。
“我们的换热设备产品包括换热器和空冷器两大系列,主要应用于原油制备成品油以及基础化工原料制备的装置中。通过将原料进行加热、或将反应后的介质进行冷却,使得其满足工艺所需的温度,起到热量交换、余热回收和安全保障作用。”王凯介绍,换热设备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助力下游行业节能降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经历20余年发展,无锡鼎邦已经形成了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制造、销售的完整链条,并得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化集团、延长集团、恒力集团、浙江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广泛认可,与这些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国内市场稳固的当下,无锡鼎邦正加码开拓海外市场。王凯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时公司就有了做海外市场的想法,彼时作为“三桶油”的主要供应商,公司跟随项目一同出海,产品应用于中亚、非洲、东南亚等多地石化项目中。
在这个过程中,无锡鼎邦积累了技术与经验,接洽了海外大型炼化公司,适应了国外标准,并不断对标学习海外优秀同行,逐步打开了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企业的大门。“2024年,我们的独立境外业务有了较大提升,当年度海外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王凯说,今后公司将持续在海外市场发力,加速与英国石油、雪佛龙等海外大型炼化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积极扩展新的应用场景
石油石化行业关乎国计民生,设备安全是重中之重。从选择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对可靠性与换热效率的重视就刻进了无锡鼎邦发展的基因。作为“企二代”的王凯,正带着这份初心,着力将无锡鼎邦打造成一家“百年企业”。
“高效换热是我们研发永恒的主题。”王凯介绍,经过多年的磨练和积累,无锡鼎邦掌握了油浆蒸汽发生器制造技术、全自动管头焊接技术、管头背面内孔焊接技术、空冷器双丝自动埋弧焊技术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专业技术,保证产品在超高温、剧毒等多种特殊工况中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公司充分借助学界力量,和华东理工大学、常州大学及国内各大石化设计院都有合作。
在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同时,无锡鼎邦还积极扩展新的应用场景,目前正在研发应用于多晶硅制备、生物油制氢等领域的产品。“换热设备的底层技术是共通的,一是材料的选择,决定了传热系数;二是结构的设计,决定了产品能否通过更小的体积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王凯说,凭借着深厚的研发积累,公司有信心在新风口来临之际,快速把握住发展机遇,“但在下游市场明确之前,我们的重心依然会在石化设备领域。归根到底,对一切新兴领域的拓展都要基于我们自身已有的能力。”
客户、产品、技术是无锡鼎邦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王凯看来,人才是这些竞争力的基石。“鼎邦穿越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深知人才是最大的财富。”王凯说,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始终营造着“宽严相济”的企业文化,无论行业周期变化,都没有考虑通过裁员、降薪来加以应对,因此公司人员十分稳定,流动率极低,“一支充分磨合过的队伍,能充分地将公司每一个经营目标执行到位,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2024年4月,无锡鼎邦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通过上市,我们夯实了管理、新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为在换热设备这个赛道上继续奋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王凯表示,上市只是新的起点与征程。无锡鼎邦将秉持长期主义、稳扎稳打,力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