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绿色转型的棋局上再落一子。
近日,中石化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循环科技”)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覆盖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销售,塑料与橡胶制品制造,生物基材料销售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中国石化在循环经济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中石化循环科技注册资本2亿元,由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100%持股。
这不是中国石化首次涉足循环经济。往前回溯,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企业主责为资源循环利用。该公司由国务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其中,中国石化集团持股20%,主要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
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早在2021年,中国石化就发起塑料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倡议,联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3家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品牌企业,聚焦创新材料开发、应用、回收和循环利用,致力于提高物理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和品质,推进化学回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设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
据了解,中国石化已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中国石化旗下仪征化纤公司已实现PBST、PBAT、PBSA三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中国石化旗下九江石化以“小改大、重改轻、循环利用”为原则,推动原料包装绿色化升级,减少废弃铁(塑)桶产生量。
事实上,“双碳”目标下,不仅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巨头纷纷涌入循环经济赛道。天眼查App显示,今年6月份,上海乐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橘科技”)引入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持股13.0181%。早在2023年4月份,乐橘科技在B轮融资中引入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持股13.3459%。此外,该公司股东还包括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7426%。
资料显示,乐橘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要包括回收再生、循环物流、智能设备三大业务板块。该公司打造超级工厂,回收工业端和消费端废旧塑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循环共享包装,建立起“生产—循环租赁—回收—再生”的生态闭环。
为何石化巨头纷纷投资这样一家循环经济企业?华安证券化工及新材料首席分析师王强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乐橘科技的商业模式与石化企业紧密相连:“化工企业在销售化工产品时需要进行包装和运输,其中涉及包装袋及产业线使用的托盘等耗材。由于包装体量庞大,且涉及出口业务,部分海外市场对产品包装有明确的碳排放要求,必须符合绿色包装标准。”
王强峰进一步分析称,对于万华化学、中国石化等化工企业而言,乐橘科技一方面能提供绿色包装认证;另一方面,通过全流程监测精确计算包装环节的碳排放数据,满足下游客户对碳足迹的核查要求。
王强峰认为,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布局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在降碳与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可循环利用成为重要路径之一,与生物基材料并列为两大方向。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积极作为,既能够满足下游客户需要,也符合企业的ESG发展理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化企业通过推动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能够有效降低对原油资源的依赖,减少石油消费,契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对石化企业而言,构建“生产—回收—再利用”的闭环体系,不仅延伸了产业链,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王强峰表示,化工、能源与矿产领域的巨头企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体现了行业领军者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商业模式逐步成熟,以及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循环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广阔。”林伯强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