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设备赋能,日照港粮食接卸效率提升50%,仓储损耗率降至0.3%以下;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浪潮集团牵头组建20多个产业联盟、涵盖2000多家成员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齐鲁大地创新活力持续涌动,发展动能澎湃有力。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大有可为中实现大有作为。
山东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推动创新资源涌向一线,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大力融通产学研
山东东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铆足劲赶制订单。这家位于昌邑市的企业,去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公司负责人徐建弟揭开谜底,“去年,我们从山东科技大市场买下山东科技大学持有的两项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化工产品的制备和合成效率大大提升。”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环节。
山东搭建科技大市场,将科技成果摆上“货架”,并提供人才、风投、中试、担保等全链条服务。去年5月以来,挂牌交易科技成果1000余项,市场交易额超过10亿元。近期,山东又出台16条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最近,山东省高性能陶瓷与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重组设立。“我们牵头与山东大学联合共建,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强介绍。
2024年,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大科技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今年,山东将依托龙头企业建强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高水平建设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用好科技大市场和“山东好成果”发布机制,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坐落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万华化学集团,是全球聚氨酯行业的领军企业,仅2024年就申请发明专利约1200件。“这背后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集团董事长廖增太脱口而出,“科研经费上不封顶,按需来给,没砍过!”
透过万华化学“砍啥都不能砍科研经费”的这扇窗,可以窥见山东对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之大。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今年,山东将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
“我们要不断搭建产学研‘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完善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
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既推动量的增长,又注重质的提升
深夜,胜利油田野外井下作业现场灯火通明。
在智能数控系统指令下,井口、井架、场地机器人高效运转、配合默契,将油管一根根精准下入井内。
“这些智能化设备好比‘外科大夫’,风雨无阻为油井保养、检修,效率高,能耗低,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坚实保障。”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党委书记、副经理王琦打了个比方。
山东是传统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比一度达到70%。
如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山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统筹推进“以数强实”“以实壮数”,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以数强实”,制造升级“智造”。
走进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炼胶古法焕然一新。“老字号不能‘躺’在博物馆里,更应该向新而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杰表示,数字化生产不仅提升产品合格率,还衍生出阿胶速溶粉等30多种创新产品。
“以实壮数”,数实“双向奔赴”。
想数字化改造,却苦于自身技术实力匮乏,山东极智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驰行一度犯愁。
在海尔集团旗下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团队助力下,这家位于菏泽曹县的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生产端全流程优化,还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说出一组数据: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快速满足11类个性模块、1000多种用户定制方案,目前已链接企业90万家,服务企业16万家。
透过卡奥斯看山东——2024年,山东推进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建成全国首个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青岛、潍坊进入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
今年,山东将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新增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推进整县和链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放大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又培育发展新动能
走进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起一条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
这座我国唯一既有生产制造能力又具备发射条件的海上发射母港,投入运行以来,已参与十多次火箭发射保障。
为何选择烟台?“海阳港地理位置优越,满足布局‘前港后厂、出厂发射’。”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高中前直言,“更重要的是山东制造业发达,海阳航天产业配套能力强。”
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坚持先立后破、突出重点,强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旋转清扫、“吞”进垃圾,喷头冲洗、地面洁净……每天清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街头,50多辆新型环卫车准时“上岗”。这款搭载新型氢燃料电池的环卫车,1小时可以清扫地面7000多平方米,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每百公里减少约65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围绕“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山东聚集众多氢能相关企业、研究机构,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开拓了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既瞄准“国之大者”的战略目标,又踩实产业升级的每个台阶。山东以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抓手,加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链生态。
今年,山东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集群发展,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山东还提出,到2027年,努力推动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形成200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
黄河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潮汐树”每天都在重塑形态。这恰似山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既有奔涌向前的坚定方向,又保持着随机应变的无限可能。
“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山东务必挺膺担当。”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说,山东将坚定不移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