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三季报出炉,业绩承压但资产质量改善
华夏银行董事会于2025年10月22日审议通过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披露了公司前三季度的财务表现,也揭示了其在当前银行业整体压力下的应对策略。根据公告,截至9月末,华夏银行资产总额达4.5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0%;存款总额同比增长8.72%至2.34万亿元,贷款总额小幅增长2.93%。尽管营收与利润同比下滑——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下降2.86%)——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7.6%,显示出盈利修复趋势。
与此同时,公司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人事调整:原首席风险官刘小莉转任首席运营官,方宜被聘为新任首席风险官,刘越接任首席财务官。此外,董事会还通过了调整软件类资产摊销年限的议案,将摊销期从3年延长至5年,旨在更公允反映资产价值。这一会计估计变更虽对当期财报影响有限,但体现了管理层对财务审慎性的重视。
息差企稳、拨备释放成亮点
看到这份三季报和中金公司的点评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深挖。首先,虽然营收仍在下行通道,但净息差降幅明显收窄——三季度单季净息差为1.57%,同比仅下降1bp,远好于二季度的-9bp。这背后是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收窄与负债成本持续优化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存款活化带来的付息率下降,说明公司在“降本”方面确有成效。
其次,我注意到一个积极信号:利润增速回升主要得益于拨备释放。前三季度信用成本同比下降14.2bp,拨备覆盖率虽降至149.33%,但仍高于监管要求。这意味着银行有一定空间通过减少计提来支撑利润,属于“以时间换空间”的稳健操作。结合不良率微降至1.58%、关注类贷款比率大幅下降来看,资产质量实际在边际改善。
不过我也保持谨慎。非息收入波动较大,三季度公允价值变动亏损43亿元,直接拖累营收增速超20个百分点,反映出投资端受债市波动影响显著。而手续费收入虽反弹至21.6%高增长,可持续性仍需观察资本市场走势。
看待华夏银行,需放在行业转型大背景下
在我看来,华夏银行的表现其实是当前股份制银行困境与突围的一个缩影。它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选择稳规模、调结构、控风险。比如金融投资同比增12%,成为资产增长主力,在贷款需求疲弱环境下不失为理性选择。资本充足率12.63%、核心一级资本9.33%,也都符合监管要求,暂无补血压力。
但挑战依然存在。中金指出其融资成本较高,有息负债占总资产比重偏高,这对长期盈利能力构成压制。未来能否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财富管理等轻资本业务占比,将是决定估值能否修复的关键。
总体而言,我不认为华夏银行短期内会有爆发式行情,但它正在走出最困难阶段。对于偏好稳健型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当前0.3倍市净率的估值已充分反映悲观预期,若后续经济回暖带动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或存在修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