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关键成绩单——2025年三季报,已在10月22日经董事会全票审议通过。这份报告不仅披露了前三季度的经营数据,更伴随着一项重要人事调整:原首席风险官刘小莉转任首席运营官,方宜被提名为新任首席风险官。与此同时,财务负责人刘越获聘为首席财务官。这一系列动作,既是对管理层结构的优化,也释放出公司在风险与财务精细化管理上的深层信号。
从财报本身来看,华夏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同比下降2.86%,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超5个百分点,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营收同比下滑8.8%,主要拖累来自非息收入,尤其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4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59%,反映出三季度债市波动对投资端的冲击。不过,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5%,单季度增速为2024年以来首次转正,显示出“息差企稳”的积极变化。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这得益于资产端定价压力缓解和负债端成本下降,特别是存款活化带来的付息率改善。
资产质量方面,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为1.5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比率环比大幅下降20.5bp,显示资产质量边际改善。尽管拨备覆盖率降至149.33%,较上年末下降逾12个百分点,但仍在合理区间,且信用成本下降释放了一定利润空间。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一级、一级和总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3%、11.14%和12.63%,均满足监管要求,杠杆率为6.66%,风险抵御能力保持稳定。
管理层微调,透露战略重心
我特别关注这次高管调整。刘小莉由首席风险官转任首席运营官,属于内部平调但职责范围拓宽;而接任者方宜来自北京银行体系,有分行管理和理财子公司一把手经验,背景扎实。这种安排可能意味着华夏银行在保持风险管理连续性的同时,也希望引入外部视角强化全面风控体系建设。刘越升任首席财务官,则体现了财务条线的专业晋升路径,有助于提升财会与战略决策的协同效率。
此外,公司将软件类资产摊销年限从3年延长至5年,虽对当期利润影响有限,但从会计估计变更的时机看,或意在平滑未来几年的成本压力,反映出现金流管理和报表稳健性的考量。
说实话,当前华夏银行0.3倍左右的市净率确实处于历史低位,属于典型“破净股”。但低估值背后,是市场对其增长动能和资产质量的长期担忧。如今息差企稳、成本控制见效、管理层有序更替,哪怕只是边际改善,也值得重视。在我看来,这家银行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转型——不追求爆发式增长,而是通过结构优化和内部治理提升,一步步夯实基础。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这样的节奏反而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