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间,华夏银行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去年,华夏银行总资产规模达43764.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6%;实现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3%;净利润276.76亿元,同比增长4.98%。
作为北京市属银行中当之无愧的“长子”,华夏银行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颇具象征意义的答卷:营收、净利润“双增”、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降”,1.60%的不良率创下近九年最低水平。
然而“长子”的荣耀背后亦有隐忧。尽管资产质量站上“高光时刻”,但全年现金分红比例每10股派现3.05元,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25.04%,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吊尾。此外,其在“大本营”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达5296.24亿元,增速同比下降5.56%,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地区;京津冀地区贷款不良率也出现反弹,为3.67%,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在面临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息差收窄、非息收入增长不确定等多重压力下,华夏银行充满挑战。
去年营收净利润双增
财报显示,2024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3%;实现归母净利润276.76亿元,同比增长4.98%。营收增速在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2。

分业务看,2024年,华夏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620.63亿元,同比下降11.89%,其中利息收入1464.83亿元,同比下降5.87%;吸收存款利息支出403.57亿元,同比下降0.88%;非利息净收入350.83亿元,同比增长54.11%
华夏银行利息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息收入平均收益率下降和业务规模减少。年报指出,2024年,华夏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金融投资平均收益率、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规模、同业业务规模均有所减少。
非利息净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43亿元,下降14.98%,主要是银行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合计为243.82亿元,同比增长93.78%,增幅较大,主要是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
此外,2024年,华夏银行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87.91亿元,同比增加28.24亿元,增长10.88%,主要是金融投资及表外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增加。
主场京津冀地区不良贷款率增高
资产负债方面,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资产总额43764.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6%,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金融投资增加;负债总额40108.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8%,主要是应付债务凭证、拆入资金、吸收存款及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
具体来看,贷款总额23663.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7.34亿元,增长2.46%;存款总额21513.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25亿元,增长1.01%。金融投资总额16451.61亿元,增长2.90%,主要是基金投资增加。
年报提到,该行不断提升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多样性和成本适当性。通过坚持存款增长的主体地位,提升存款占比,优化存款结构,加强存款集中度管理。多渠道组织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同业存单等补充各期限资金,合理安排负债产品期限分布。
资产质量方面,华夏银行不良“双降”。不良贷款余额379.1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9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1.89%,较上年末上升1.8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59%,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从行业不良率由高到低依次来看,房地产业、采矿业、其他对公行业排名前三,分别为3.76%、3.14%、3.1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5个百分点、下降2.36个百分点,上升0.18个百分点。
作为华夏银行的大股东,首钢集团21.68%的持股比例,为华夏银行烙下深刻的“钢铁基因”,但即便背靠大树,华夏银行在京津冀地区的增长依然乏力。
截至2024年末,该行在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达5296.24亿元,占总贷款22.38%,虽仍居区域贷款第二位,但增速(-5.56%)已显著落后于西部地区(8.56%)与粤港澳地区(6.95%)。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传统优势区域的不良率出现反弹,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在京津冀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为3.67%,较2023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不良率第二高的东北地区(不良率2.42%)高出1.25个百分点。

在年报中,华夏银行表示,坚持“立足首都、辐射全国”,紧紧围绕国家“三区”发展战略,为央国企重点项目做好综合金融服务。深化“京津冀金融服务主办行”建设,为河北首衡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等三地协同发展重点项目提供综合投融资服务。
其中,与首钢曹妃甸基地同处河北的首衡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还作为“三地协同发展标杆案例”被写入年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华夏银行能否依托此类重点项目,扭转区域贷款失速、不良率承压的局面,仍有待观察。
全年分红比例25.04%,股份行中吊车尾
与业绩报告一同发出的还有《华夏银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
报告指出,扣除2024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15.91亿元,加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1093.63亿元,累计可供分配利润为1324.57亿元。以届时实施权益分配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拟向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05元(含税)。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夏银行已发行约159亿股,以此计算年度拟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48.55亿元(含税),连同2024年中期已派发现金股利每10股1.00元(含税),分配现金股利15.91亿元,全年共派发现金股利每10股4.05元(含税),分配现金股利64.46亿元,全年现金分红比例为25.04%。
当25.04%的分红比例与276.76亿元净利润并置时,64.46亿元现金分红总额中,首钢集团作为持股21.68%的第一大股东或将分得近14亿元。
记者发现,2024年多家股份行分红比例超30%,整体来看,分红比例基本处于26%-30%区间内,还有股份行以35%的分红比例领跑。而华夏银行25.04%的分红比例低于大多股份行。
对于分红比例低于30%,华夏银行解释称:面临息差收窄、收入来源减少、盈利下降等较大挑战,需要有充足的资本支撑业务发展。同时考虑到外部资本补充难度加大,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本补充需依靠内生积累,分红政策需兼顾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下一规划期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
当“首钢基因”与“京津冀使命”深度嵌入一家银行的成长轨迹,华夏银行的年报便不再只是一份财务数据的集合。如何延续营收净利“双增”、不良“双降”持续向好的趋势?如何为中小股东腾挪出价值回报的空间?如何破解“长子困境”,在坚守与变革中破局?成为华夏面临的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