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正式建成并实现钍铀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的熔盐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建在戈壁滩的核反应堆。这座诞生于戈壁的“核动力奇迹”,究竟实现了哪些颠覆性技术突破?
四代核电钍基熔盐:能源革命下的黄金赛道,产业链核心标的深度解析
一、行业背景:全球领先的“中国方案”,开启能源安全新纪元
2025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球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并获取国际首例钍入堆运行实验数据。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国家,钍基熔盐堆(TMSR)商业化进程正式进入“加速期”。
图片
(一)技术颠覆性: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终极能源”
钍基熔盐堆(MSR)作为第四代核电典型代表,技术优势远超传统核电站:
固有安全性:液态燃料熔盐兼具燃料与冷却剂功能,紧急情况下可自动流入备用储罐冷却,彻底杜绝堆芯熔毁风险;
燃料利用率:天然钍(钍-232)经中子俘获转化为铀-233(裂变燃料),理论利用率超90%,是铀燃料体系的5-10倍;
资源禀赋:全球钍资源可采储量(600-800万吨)是铀的3-4倍,中国已探明钍储量近30万吨(内蒙古白云鄂博伴生矿含22万吨ThO₂),2025年2月又发现超大型钍矿(约22万吨),占全球储量60%,彻底解决燃料“卡脖子”问题;
环境友好:次锕系高放仅为铀堆的20%,无长寿命放射性废料,大幅降低核废料处理成本。
(二)战略必要性: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双重刚需
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70%,钍基熔盐堆商用化可将能源自给率提升至90%以上,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同时,其低碳属性(几乎零碳排放)与“双碳”战略高度契合,有望成为未来数十年主力能源之一。
二、投资逻辑:技术落地+商业化提速,产业链进入“价值兑现期”
随着实验堆成功运行,钍基熔盐堆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政策催化:四代核电被列入“十五五”能源科技重点攻关方向,钍基熔盐堆作为“国之重器”,后续示范堆建设、商用堆落地节奏有望超预期;
产业链成熟:从钍资源开采、熔盐制备,到堆型设备制造、燃料后处理,核心环节均已突破,具备规模化基础;
市场空间:若2030年前实现商用堆推广,单座百万千瓦级钍堆投资或超500亿元,全产业链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钍资源的储量与开采能力直接决定产业链上游话语权,国内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最受益。
核心标的:包钢股份(600010):
核心优势:国内钍资源“绝对龙头”,已探明钍储量22万吨,潜在储量超100万吨,占全国60%、全球近20%;旗下白云鄂博矿是全球最大钍-铁-稀土共生矿,钍资源随铁矿开采同步富集,成本优势显著。
投资逻辑:钍资源稀缺性凸显,公司作为“资源粮仓”,未来或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直接受益于钍价上涨及产业链需求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