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4 17:44:50 股吧网页版
武汉向新,全面拥抱新动能 | 区域调研行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周芳,肖逸思

  这两天,武汉两大创新之谷——光谷在第三届九峰山论坛上点亮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灯塔,车谷在上海车展发出汽车产业智能化的“武汉声音”。光谷在短短三年时间培育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车谷携40余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换挡新赛道。

  当前,武汉GDP突破2.1万亿,是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丰富的科教资源,正迎来重塑武汉之“重”的新机遇。近日,第一财经区域经济行调研团队走进武汉,探索在中国第五城的竞争中,武汉有着怎样的发展潜力与机遇,如何将地理中心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车谷“智”绘新东风

  4月23日,在2025上海车展上,东风汽车、莲花跑车、采埃孚、安波福等武汉经开区40余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组团“出征”,在这个全国唯二的国际A级车展上,发出汽车产业智能化的最强“武汉声音”。

  武汉东风大道,这条全场13公里的主干道,聚集着包括东风汽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等在内的7家整车厂,以及法雷奥、康明斯等海内外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

  作为武汉重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长期以来汽车制造业贡献了20%左右的武汉GDP。这条以“东风”命名的大道,更是直接凸显了东风汽车集团在其中的重要性。

  从1991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的神龙汽车项目落地武汉,到2003年,东风汽车集团将公司总部搬到武汉经开区,还先后与日产、本田在此成立合资车企,再到如今东风汽车集团选择加速向新能源转型,推出岚图、猛士、纳米、奕派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武汉的汽车产业发展可谓与东风汽车集团紧密相连。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如今的武汉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新旧动能的切换。根据公开信息,2024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8.9%,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和汽车出口的发展,为武汉汽车产业增长找到了“新动能”。而同年,东风汽车集团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超35.4万辆,同比增长19.5%。

  为此,此次第一财经武汉调研重点走访了东风汽车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排头兵”岚图汽车,定位豪华电动越野的猛士品牌,以及承担全集团前沿技术开发工作的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试图寻找武汉传统汽车产业转型的样本。

  东风汽车集团相关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东风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央企中最早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矩阵,从低到高依次是东风纳米、东风奕派、岚图、猛士,分别布局了小型纯电市场、主流新能源市场、高端新能源市场、豪华电动越野市场。

  其中,岚图是东风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先锋,创立于2019年4月,目前产品线覆盖了轿车、SUV和MPV。

  岚图汽车CEO卢放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岚图在2019年成立,这时正值东风汽车集团成立50周年,即从1969年到2019年,岚图在设定蓝图的时候,就希望是东风的“下一个50年”,目标是向新能源转型,向To C转型,做品牌向上,做国企改革的一个样板。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品牌标签,岚图希望这个标签是“信赖”,信赖背后则是安全和可靠。岚图的整个底层技术设计就是把安全当成红线、高压线。

  从销量上看,岚图汽车近年来增长较快,在2024年全年销量为85697辆,同比增长70%;2025年一季度,岚图汽车销量延续增长态势,累计销量为26034辆,同比增长59%,其中,三月份销量突破万辆大关。

  而猛士品牌相比岚图而言,承担着将东风汽车集团带到更高端市场的重担。东风猛士是一款由东风自主研发的中国新一代高机动性军用越野汽车,是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有“国产悍马”之称。

  在军转民、油转电、越野市场崛起的大潮下,猛士在2022年从产品系列独立成一个品牌,主打豪华电动越野市场,首款民用量产车猛士917在2023年8月正式上市,这款车将东风的价格带拉到了60万~70万元区间。去年4月,猛士M-HUNTER狩猎者开启预售,预售价368万元起,是中国最贵的越野车。

  猛士科技总经理曹东杰向记者表示,作为东风猛士科技与华为战略合作的首个成果,猛士M817在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完成全球首秀。这款含“华”量最高的越野车,不仅首搭“天元架构”,更是首批搭载乾崑智驾 HUAWEI ADS 4的智能新能源车型之一。

  而东风汽车集团围绕新能源的转型,底层逻辑都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近年来,围绕“三个跃迁、一个向新”战略目标,东风汽车集团在研发投入中的占比始终稳定在8%左右。而承载东风汽车集团前沿科技研发、自主可控重担的是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研发总院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4月的二汽技术中心,承担全集团乘用车的技术规划和研发工作,负责造型、架构、动力总成、智能软件、先进材料、验证等通用技术开发,实现从技术生产到落地的全环节管理与执行。

  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向第一财经记者展示了从动专用汽油机、氢燃料发动机、MCU芯片、域控制器、智能越野架构M TECH、东风量子架构。

  公开资料显示,东风汽车集团构建了“1+n”的研发体系。“1”即研发总院,“n”即各事业单元研发力量,在研发总院统一管理下,承担上装开发及适应性开发等任务。这种体系就像建筑工程一样,除了东风乘用车和猛士采取全包服务外,其它子品牌则是研发总院负责“打基地”、建设框架,而“装修”的部分就交给各事业单元,充分满足各子品牌车型的不同定位和差异配备。

  今年上海车展上,东风汽车集团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天元智能”将全面推进东风汽车“AI for ALL”,“自研+共创”双轮驱动,推动端侧智能和网联智能协同发展,构建“一核双基双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让新车研发周期大幅缩短35%以上,协同成本降低30%,提升工厂产能利用率30%以上等。

  在新能源汽车转型品牌矩阵打造完毕、创新底座建好后,东风汽车集团2025年销量目标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00万辆,海外出口50万辆。此外,东风汽车集团将在年内发布10款新车,包括7款全新乘用车车型和3款商用车新能源基础车型。

  光谷点亮“芯”火种

  与车谷企业组团亮相上海车展相得益彰的是,全国近300家半导体厂商也在23~25日齐聚光谷,参加第三届九峰山论坛,共同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4年前,武汉以九峰山实验室为依托,重仓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短短3年时间,在九峰山实验室周围,集聚了长飞先进、先导稀材等一批百亿龙头项目,吸引50余家上下游企业和3万多名半导体创新人才聚集,构建起“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生态,形成覆盖材料、器件到封装检测的完整产业链,去年产业总体规模突破800亿元,迅速成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光谷,凭创新起家。1976年,赵梓森院士在光谷拉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也拉开了这里一路追光、为国创新的时代大幕。

  数十年追光,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激光产业基地之一。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以占湖北省0.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5.33%的地区生产总值,对武汉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

  走进光谷,第一财经调研团队听到最多的就是“创新”——从面向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提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从实施“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计划的“三色图”精准招商创新,到未来产业聚链成群培育模式的创新。

  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内,一块铝板瞬间变成一口“锅”,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磁场。强磁场是物质微观世界的“放大镜”,对提升我国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变革意义重大。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利用建成的30多个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开展各领域前沿科学研究,获得多项诺贝尔奖。而我国由于长期缺乏这类装置,许多急需开展的科学研究严重受制于人。2014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0年累计运行94705小时,为134个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2088项,取得了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新型量子振荡等在内的一大批原创成果,同期成果产出优于美、德同类设施,帮助我国脉冲强磁场技术仅用5年时间走完了国外20年走的路。

  2023年11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概算总投资20.9651亿元,建设期5年,优化提升后的脉冲强磁场最高可达110特斯拉,实现全球领先。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有48%来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家们挺进科技“无人区”,完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湖北,8座大科学装置中有5座落子光谷,集中度位列全国第一方阵。10家湖北实验室中,6家位于光谷。今年力争大科学装置产生5项世界级成果,实验室产生10项标志性成果。

  为了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下称“武创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正式启动运行3年间,武创院已成立专业研究所2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4家、公共服务平台7个,探索解决了一批转化堵点,推动科技到产业的闭环形成。

  本月中旬,武创院全新发布了三大产业创新枢纽,聚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等领域。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表示,创新枢纽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人才、创新、产业、资金四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强单元、大枢纽”的创新体系,释放“1+1>3”的协同效应,将武汉制造业的“成本洼地”转化为“价值高地”,标志着其创新生态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布局升级。

  在更微观的企业层面,链主企业们也与光谷同频共振,不断强化引领性技术攻关,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长飞光纤向记者展示了最新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这一技术颠覆性地使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成为我国光通信技术又一重大创新。

  华工科技在AI算力领域、5G-A基建、F5G全光网三大领域均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同时积极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车厂对PTC加热组件和传感器的需求快速增长,去年华工科技PTC加热组件收入22.68亿元,同比增长11%,NTC温度传感器收入13.26亿元,同比增长16%。

  在招商引资上,光谷新招频出,绘制三色图导航精准招商,从“给政策”向“给场景”转变。奕斯伟董事长王东升提出RDI产业概念后迅速吸引到光谷招商部门的注意。奕斯伟在光谷投资设立元石智算公司,光谷为招商项目提供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场。双方共建武汉RISC-V生态创新中心,推动RISC-V数字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创新和产业发展,加速推动RISC-V生态在武汉的应用推广落地。

  2024年,光谷按照“三色图”推动精准招商,补齐缺失(红色)、提升弱项(蓝色)、巩固优势(绿色),打造搬不走的产业集群。全年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1个、签约金额2501亿元,三色图匹配率达9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270亿元,总量再创新高。

  “以前我们是以一两个重大产业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引爆点,这一次我们以建设九峰山实验室为原点,让产业创新生态枝繁叶茂。”武汉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谢齐威在九峰山论坛期间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千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街区,力争3年内引进和培育上下游企业100家,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超200人。

  从一束光到一座科创活力之城,过去7年,光谷累计吸引逾60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常住人口超120万,近五年年均增速超8%,平均年龄32岁。其中,正在建设中的武汉新城吸引力稳步提升,实有人口达到53.6万人,2年净增超15万人,年轻人口比重超50%。

  “当前正值建设‘世界光谷’的爬坡期,生力军是青年人才,需要更好的政策、机制去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动能。”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建设“世界光谷”更要把目光投向世界,强化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扩展光谷国际创新合作生态圈,提高科技创新的集中度与显示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