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3(SZ400102)$
康得新退市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纪福星在其中扮演了核心推手角色。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
一、纪福星与康得新退市的关系
1. 主导资金归集协议
纪福星设计了康得新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现金管理服务协议》,通过该协议将上市公司资金实时归集至康得集团账户,导致康得新账面虚增存款122亿元(实际余额为0)。这一操作直接引发财务造假(虚增利润119亿元)和资金挪用(控股股东占用超500亿元),成为退市的法定依据。
2. 推动退市进程
在债务危机爆发后,纪福星试图通过证监会快速推进退市程序,以“虚增利润抵消北京银行资金缺口”掩盖挪用事实,并通过施压监管发布退市告知书。其核心逻辑是:退市可终结调查,避免资金挪用和银行责任被深究。
3. 资产转移与利益切割
纪福星主导将康得新核心碳纤维资产(如中安信、康得复材)转移至蔚来基金、木华资本等国有平台,削弱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同时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这一操作导致康得新失去核心业务支撑,加速退市进程。
---
二、纪福星的目的分析
1. 掩盖金融风险与自保
- 北京银行作为资金归集协议的参与者,若责任暴露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纪福星需保全银行信用,避免自身金融背景被追责。
- 通过退市终结调查,防止资金挪用和关联交易细节进一步曝光。
2. 保全碳纤维战略资产
纪福星早年布局碳纤维产业(如收购美国宝德公司技术),试图通过康得新实现“民间引进、国有化运作”。但因中美贸易战和资金链断裂,项目失败后需将资产转移至国有资本平台,以完成“国家任务”并规避个人责任。
3. 维护利益集团利益
康得集团通过质押股票套现、发债融资等手段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超142亿元。退市可切断中小股东追偿路径,确保利益集团已转移的资产不被回流。
---
三、具体运作手段
1. 财务造假与资金操控
- 虚构交易循环:通过控制上下游关联公司虚构销售和采购,虚增营业收入并转移资金。
- 归集协议设计:利用北京银行账户系统漏洞,使康得新账面显示资金而实际被康得集团挪用。
2. 资本运作与资产剥离
- 迁址与包装:2014年推动康得新迁址江苏、签署北银协议、随总理访德,塑造“高科技白马股”形象以吸引投资。
- 资产转移路径:通过股权质押、托管、司法拍卖等方式,将碳纤维资产转移至国有基金,并切断与上市公司关联。
3. 监管博弈与舆论控制
- 干预管理层:驱逐肖鹏等试图揭露问题的管理层,扶持傀儡团队配合退市计划。
- 施压证监会:利用央企背景推动“四连亏”结论,并压制中小股东申诉。
---
四、案件暴露的深层问题
1. 上市公司治理漏洞
控股股东通过隐蔽协议和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暴露独立董事、审计机构监督失效。
2. 金融监管滞后
北京银行配合资金归集协议却未被追责,反映金融机构在资金监管中的失职。
3. 中小投资者保护困境
13万股东因信息不对称和司法追责困难成为最大受害者,维权路径被系统性阻断。
---
总结
康得新退市是财务造假、利益集团操控与监管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纪福星通过资本运作、资产转移和监管博弈成为核心推手,其目的既包括掩盖金融风险、保全战略资产,也涉及维护利益集团利益。此案揭示了上市公司治理中“隐形控制”的严重风险,以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制度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