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润光伏的案例正在被资本玩家们奉为"教科书"——不是如何经营实业,而是如何合法tao空上市公司,让风险由股民承担,收益归自己所有。这种"阳光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展示了一条清晰的资本退出路径:业绩巨亏→高送转诱多→内幕交易套现→破产清算归零。更可怕的是,这条路上已挤满了后来者:邦讯科技、腾邦国际、中新科技、暴风科技、科林环保……它们正踩着相同的鼓点,走向同一个终点。
批量复制的"海润"剧本
这些公司共享着令人不安的基因:
- 邦讯科技:5G概念股光环下,实控人占用资金、违规担保25亿元,2022年净资产为-7.6亿元,退市后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 腾邦国际:机票代理龙头变"票务黑洞",85亿债务压顶,2023年退市时母公司仅剩3名员工,资产早已被质押掏空
- 中新科技:苹果供应商概念包装下,上市三年业绩变脸,实控人股权100%质押后"躺平",2022年净资产-15亿
- 暴风科技:冯鑫的"生态化反"留下52亿债务黑洞,退市前股价从327元跌至0.28元,而PE投资者早已通过多层架构提前退出
它们都在复刻海润光伏的路径:上市融资→概念炒作→破产重整失败→资产转移→巨亏退市→破产清零。这个链条中,实控人通过股权质押、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手段,在退市前已将上市公司掏空,最终破产清算时,普通股东作为最后顺位受偿人,面对的只有负债累累的空壳。
制度性困境:为什么总是散户买单?
海润光伏案中,阳光集团通过内幕交易"只"被罚没2.32亿——这恰好等于它规避的损失,相当于违法成本只是"吐回赃款"。其他公司的处罚力度更弱,往往以公开谴责、市场禁入草草收场。更核心的问题是:
1. 退市无补偿机制:与主动退市可设溢价38%的现金选择权不同,强制退市的投资者得不到任何制度性补偿,只能自认倒霉
2. 民事索赔门槛高:虽然《代表人诉讼规定》提供了集体诉讼工具,但需证明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而"经营不善""战略失误"等主观掏空行为,法律上难以追责
3. 刑事追责姗姗来迟:陆克平案历时9年才刑事判决,更多实控人早已转移资产、移民海外,留下"有限责任"的空壳
当退市从"风险警示"演变为"财富清零",A股的底层逻辑已经改变:这不是投资市场,而是风险转嫁市场。
虚拟币诱惑:从"有规则的不公"到"无规则的混乱"
面对A股的制度性收割,虚拟币市场展现出"另类自由"的吸引力:
- 去中心化承诺:没有阳光集团这样的中心化实控人,没有能提前知道财报的内幕者
- 24小时交易:无需担心每日跌停板卖不出去,无需等待15天退市整理期
- 透明账本:所有交易链上可查,虽然身份匿名,但行为透明
但这只是表象。区块链的真实情况是:
- 法律风险:央行明确虚拟货币交易为非法金融活动,银行卡OTC交易可能涉嫌"帮信罪",资产随时可能被冻结
- 归零速度:A股退市至少需1-2年,而区块链项目从热门到归零只要7天(如meme币)
- 掠夺更赤裸:交易所宕机、项目方砸盘、巨鲸猎杀,且所有协议都写明"投资有风险,项目方无责",维权无门
从海润光伏到比特币,本质上都是信息差和权力差的收割游戏。区别仅在于:A股的规则由少数人制定,币圈则假装没有规则。
终极选择:不是转场,而是退场
面对系统性风险,真正的出路不是从一个赌场换到另一个,而是承认散户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天然劣势:
- 如果你理解不了财报中的关联交易:别买邦讯科技,也别碰DeFi项目
- 如果你无法追踪资金流向:远离腾邦国际,也别碰USDT稳定币的储备疑云
- 如果你无法承受本金归零:暴风科技和老三板不能碰,比特币也别碰
可选项:
1. 100%防御:转向国债逆回购、大额存单,接受3%的无风险收益
2. 极端分散:单只ST股或山寨币仓位≤1%,将其视为"彩票"而非投资
3. 法律武器:对海润这类财务造假公司,加入投服中心集体诉讼(唯一可能挽回残值的路径)
4. 等待制度:注册制改革正在推进,但退市赔偿机制尚未建立。与其火中取栗,不如观望
结论
海润光伏不是第一个,邦讯、腾邦们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A股的退市潮从个案变为批量,当"破产清算"成为财富转移的终局,散户必须清醒:你的交易对手是拥有信息优势、法律团队和跨境资产转移能力的实控人。在这个游戏中,不参与即是胜利,不亏损即是盈利。
虚拟币看似提供了"逃离"通道,实则是从"有规则的不公"跳入"无规则的混乱"。真正的自由不是选择赌场,而是拥有不赌的权力。当你既无内幕消息,又无司法资源,更无技术护城河时,空仓即是最高明的仓位,现金即是最好的资产。
Bitweb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