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周前,南网数字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广东今年第18家新上市的A股公司。这一记敲钟声背后,是一个更惊人的数字:广东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88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30万亿元——这个数字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甚至超过了广东2024年14.16万亿元的GDP总量。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广东”目标,已在资本市场上率先实现。
这并非偶然。过去几年,广东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力,A股公司数量从“十三五”末的677家增至883家,稳居全国第一;新增上市公司255家中,超过一半集中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六成。工业富联、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三家万亿市值企业跻身A股十三强,其中工业富联仅用七年时间便迈入“万亿俱乐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超60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五成,背后正是对AI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卡位。
我一直在关注广东资本市场的变化,说实话,这次的突破让我并不意外。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这些数字背后的结构性转变。广东不再是那个靠代工起家的“世界工厂”。你看工业富联,脱胎于富士康,如今却以AI服务器为核心业务;再看新益昌,一家做MiniLED设备的企业,居然能自研出具备运动控制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趋势——全省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3.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4个百分点,研发人员超75万人,专利总量近60万项,格力电器一年新增专利授权超7000项。创新,已经刻进企业的基因里。
更值得称道的是并购与出海的双轮驱动。瀚蓝环境通过百亿级跨境并购粤丰环保,四个月带来2.4亿元利润;立讯精密、TCL科技等龙头企业频频出手,补链强链。与此同时,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港股上市,美的、海天味业加速“南下”,广东已有25家公司实现“A+H”上市,海外收入五年增长超90%。外资也在加大布局,持股广东A股公司达575家,沪深港通标的覆盖近500家,占全省A股公司的半壁江山。
在我看来,广东的这场资本市场跃迁,本质上是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并购整合、全球资源配置共同推动的系统性升级。它不只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展望“十五五”,当AI革命加速到来,广东凭借其完整的智能制造链条和大湾区协同优势,完全有可能从“制造大省”真正迈向“全球创新高地”。而这,或许才是“新广东”最值得期待的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