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联科技最近动作频频,一笔吸收合并、募投项目调整,再加上对闲置资金的理财安排,一口气释放出多个信号。这家公司正在悄悄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和运营效率。
根据公告,长联科技决定由其全资子公司惠州长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全资孙公司惠州惠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次吸收合并后,惠州惠联将注销法人资格,所有业务、资产、债权债务等均由惠州长联承继。表面上看是一次内部架构调整,但背后逻辑清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从财务数据也能看出端倪——截至2025年9月30日,惠州惠联总资产约9536万元,净资产仅341万元,前三季度营收为零,还亏损了37万元。这样一个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壳公司,继续维持独立运作显然不经济。与其养着,不如整合进更具实力的兄弟单位,资源集中才能发挥更大效能。
与此同时,两个募投项目的调整也值得关注。“年产2.775万吨环保水性印花胶浆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从惠州惠联变更为惠州长联,并将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后至2027年7月。延期本身并不罕见,尤其在制造业项目建设中,设备调试、环评验收、市场需求变化都可能影响进度。更关键的是实施主体变更——这说明公司已经明确把重心转移到运营更成熟、管理更高效的平台上来。另一个项目“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宣布结项,节余募集资金963.15万元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这部分钱虽然不算巨款,但用在日常经营上,能增强现金流灵活性。
我还注意到,公司同步披露了2026年拟使用不超过3亿元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计划。这个额度远超募投资金净额(约2.77亿元),说明公司的自有资金充裕。他们选择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这类低风险产品,目的不是博高收益,而是不让钱闲置,提升整体资金使用效率。
说实话,这一系列操作让我觉得长联科技管理层挺务实。没有盲目扩张,也没有死守僵化计划,而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子公司层面做减法,体现出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追求。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稳扎稳打、注重内功的企业反而更容易走得长远。
当然也要保持观察。比如项目延期是否会影响未来产能释放节奏?研发项目结项后的成果转化能力如何?这些都需要后续跟踪。但从目前动作来看,长联科技正朝着更高效、更集约的方向迈进,值得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