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悄然引发关注。根据公司11月26日发布的公告,持股比例达12.0683%的股东——江苏疌泉大亚林工产业基金(简称“疌泉大亚”),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356.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91%,接近3%的上限。与此同时,公司高管邹小敏及其他首发前持股平台的合伙人也披露了间接减持计划,拟合计减持约67.25万股,占总股本0.5657%。两项计划叠加,最大减持比例可达3.57%。
此次减持的时间窗口明确: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开始,即从2025年12月18日启动,持续至2026年3月17日结束。其中,疌泉大亚作为主要减持方,其股份来源于IPO前持有,减持原因系“自身资金需求”。该基金已承诺将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包括减持预披露、比例限制等要求,且目前不存在法律禁止减持的情形。而高管层面的减持则受到更严格的约束,例如邹小敏因任职期间规定,每年可减持额度不得超过其间接持股总数的25%,并承诺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
看到这份公告,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一次突发式的“清仓式”跑路,但也不容忽视。首先,3%以上的集中减持,在流通盘本就不大的创业板公司中,足以对市场情绪形成扰动。其次,减持主体既有外部财务投资者,也有内部高管关联方,说明资本退出意愿形成了一定共识。不过我也注意到,减持采用的是市场化方式,且设置了时间区间,并未选择一次性抛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短期冲击。
从公司基本面看,当前股价报19.32元,单日下跌1.23%,成交额2511万元,量能尚属平稳,尚未出现恐慌性抛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已完全释放。历史经验告诉我,当多个股东同步启动减持程序时,往往预示着一段估值调整期的开始。特别是对于上市不久的企业而言,原始股东解禁后的首次大规模减持动作,常被视为“信心测试”的关键节点。
我个人认为,这次减持虽出于正常资金安排,但仍需警惕后续影响。一方面,市场会重新评估大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连续的卖出压力可能压制股价表现,尤其在整体市场偏弱的背景下。当然,公司也强调本次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也不会影响治理结构,这点值得肯定。但作为投资者,面对近3.6%的潜在流通股增加,保持一份理性与谨慎,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