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科技(301588.SZ)刚刚披露了一则重磅公告:持股12.0683%的机构股东——江苏疌泉大亚林工产业基金(有限合伙),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不超过356.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近3%。与此同时,公司高管邹小敏及其他首发前持股平台的合伙人也同步披露了间接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约0.57%股份。两项计划叠加,最大可能减持比例接近3.57%。
根据公告内容,疌泉大亚此次减持的时间窗口为2025年12月18日至2026年3月17日,股份来源于IPO前持有,减持原因明确为“自身资金需求”。该股东此前已履行完毕全部限售承诺,目前减持行为符合监管规定。而高管及相关合伙人的减持,则主要通过其控制的三家有限合伙企业实施,方式为集中竞价,同样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
从公开信息看,这两项减持计划本身合规透明,且公司已在公告中提示“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逻辑上也说得通——毕竟股东有资金安排的需求本属正常。但结合美新科技上市尚不足两年(2024年3月上市)的背景来看,这一波集中减持仍不免引发市场关注。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意味着部分早期投资者开始阶段性退出?
作为一家主营塑木复合材料的企业,美新科技的业务集中在墙板与户外地板领域,收入结构相对清晰。但从近期股价表现看,公司最新价为19.32元,单日下跌1.23%,成交量128.94万股,成交额仅2511万元左右,流动性并不算活跃。在这种背景下,近3%的股份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实际执行时可能会对短期情绪形成一定压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邹小敏的身份。作为公司高管,他不仅直接参与减持,还实际控制多个持股平台。虽然其减持额度已按“任职期间每年不超过25%”的规定做了限制,且价格承诺不低于发行价,但高管关联方的集体动作,依然容易被市场解读为“谨慎信号”。
当然,我也理解,不能简单把减持等同于“看空”。很多财务投资方在项目上市后适时退出,是资本市场正常的退出机制。疌泉大亚作为产业基金,本身就有存续期和回报兑现的压力。他们的退出,未必是对公司基本面的否定。
但我还是想提醒一句:对于像美新科技这样市值不大、交易不甚活跃的次新股来说,大股东或高管的持股变动,往往会被放大解读。这次减持虽属合规操作,但也提醒我们,当资本热情退去,真正支撑股价的,终究还是业绩和成长性。
目前来看,市场尚未对此作出剧烈反应。但我相信,接下来的一季报以及减持过程中的实际节奏,会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短期内,建议保持观察,别急着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