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这把双刃剑怎么用?
看到骏鼎达这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让我想起创业板这些年流行的“金手铐”玩法。这次涉及78.4万股,覆盖85名核心员工,分三年逐步归属,表面看是常规操作,但细品之下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唠唠。
激励背后的算盘
首先,骏鼎达的主业是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属于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类技术型企业最怕什么?人才被挖墙脚。股权激励相当于把核心团队的利益和公司股价捆绑——你想套现?得先让公司业绩达标。
方案设计上有个细节:预留了5.73万股给未来12个月内可能引进的人才。这说明公司还在扩张期,可能瞄准了某些技术团队或业务线的补强。对比补充材料里提到的创业板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案例,这种“预留期权”几乎是标配,比如新产业当年激励计划就专门为未知人才留了空间。
风险藏在时间线里
但别光看蛋糕多大,还得看怎么分。这次激励计划有效期长达10年,分三期归属(30%、30%、40%),意味着高管们要熬过至少三年才能拿到大部分股票。这种长周期设计,一方面能过滤短期套利者,但另一方面,如果行业周期下行(比如新材料领域技术迭代或需求波动),可能反而变成负担。
特别要注意的是授予价38.33元/股。虽然公告没提现价,但按创业板公司惯常的“不低于市价50%”规则推算,这个定价可能隐含了对当前股价的认可度。若是低估,那是员工福利;若是高估,可能变成“画饼”。
合规性上的安全带
骏鼎达特意在公告中强调“不存在财务造假、未分配利润等 disqualify 情形”,还要求激励对象签返还利益承诺书。这显然是防着将来万一暴雷,避免像补充材料里艾森股份那样出现内幕交易争议。不过话说回来,真正的好公司靠的不是条款约束,而是实打实的业绩增长。
给投资者的启示
股权激励向来是观察公司管理层信心的窗口。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效果分化严重:有的成了宁德时代式的“造富机器”(参考补充材料里其超充电池技术的爆发),也有的沦为高管套现工具。
对骏鼎达来说,核心还得看两点:一是高分子材料下游的汽车、电子等行业需求能否持续;二是管理层是否真能靠这套机制带出创新突破——毕竟,他们面对的可是个既要拼技术又要拼成本的红海市场。
(风险提示:本文举例仅为分析逻辑,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决策需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