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恩汽电的超声波雷达,已经正式搭载在智元机器人的量产机型上——这个消息虽然低调,却藏着一个关键信号:汽车电子供应商正在悄然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根据豪恩汽电在近期机构调研中的披露,公司自2024年正式进军机器人赛道,路径非常清晰:先从自己最擅长的“感知系统”切入,把在汽车领域积累多年的传感器技术平移到机器人身上。目前,其产品已覆盖视觉感知、超声波雷达和纯固态激光雷达三大类,单台机器人可搭载6到8个视觉和超声波雷达模组。更进一步的是,他们还与英伟达合作,基于Thor芯片开发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决策控制系统,目标是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解决方案。
而这次真正落地的节点,就是超声波雷达已成功搭载于智元机器人并进入量产阶段。这意味着豪恩汽电不再是概念参与,而是成为了实际供应链中的一环。同时,公司也透露,除了智元,还与浙江人形等头部机器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说明其技术路线正被行业初步认可。
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是:这其实是一场“能力迁移”的胜利。豪恩汽电过去主营汽车摄像头、雷达,在ADAS系统中有成熟经验。现在人形机器人要走向复杂环境交互,同样需要可靠的近距离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室内、低光或动态避障场景下,超声波雷达成本低、响应快、稳定性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它不是简单地卖硬件,而是把车规级可靠性带进了机器人产线。
但我也会保持一份冷静。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放量阶段,智元虽是国内领先企业,但整体出货量尚无法与整车市场相比。豪恩汽电的营收能否因此显著提升,还要看后续订单规模和产品单价。更何况,“感知+决策”双线布局虽好,但控制器这类高算力模块涉及软件架构、算法优化,是否能真正掌握核心能力,还需时间验证。
不过从产业趋势来看,我越来越相信一点: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会完全由科技公司闭环打造,而是会像汽车行业一样,形成分层供应链体系。像豪恩汽电这样具备工程化能力和量产经验的Tier 1供应商,反而可能成为幕后关键角色。
北京刚刚发布的“并购重组19条”也提到,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整合。这种政策导向下,类似豪恩汽电这类跨界布局的企业,或许更容易获得资本关注和资源整合机会。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炒作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技术复用+产业协同”的现实样本。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默默供货、扎实落地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