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致尚科技、标榜股份、康弘药业、一心堂、通业科技、视声智能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购买理财产品相关公告。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7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约为8900亿元,涉及1120多家公司,认购规模和涉及公司家数均低于去年同期。从结构上看,银行理财、券商理财、逆回购、基金专户产品规模逆势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称,上市公司购买理财规模收缩有企业端的因素,如将资金更多用于主业经营、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等;也有产品端的因素,如占比最大的存款类产品利率持续走低,对上市公司配置吸引力减弱。
整体规模同比缩水
据上市公司近日发布的现金管理、购买理财产品相关公告,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类别多涉及结构性存款、证券公司收益凭证等。
例如,11月17日,致尚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期完成3.1亿元结构性存款的赎回操作,实现累计收益325.41万元,并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购买3亿元结构性存款,持续优化闲置资金配置效率。
通业科技11月17日发布公告显示,公司于今年8月至11月,累计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5笔。其中,3笔为招商证券收益凭证,金额合计7000万元;2笔为江苏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金额各2000万元。截至公告日,3笔产品尚未到期,涉及本金7000万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来1126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约89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6.5%。2024年和2023年同期,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均超万亿元,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分别为1247家、1332家公司,数量均高于今年。
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出现收缩,与企业端将资金更多用于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有关,也与存款类产品收益率走低有关。
部分产品逆势增长
上市公司青睐的理财产品,多集中在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低风险产品。从更细分的理财产品类型看,上市公司配置理财产品范围涵盖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银行理财、券商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逆回购、基金专户等。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的上述产品中,银行理财、券商理财、逆回购、基金专户产品规模逆势增长,各类银行存款则出现较大程度减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虽然更倾向于配置短期、低风险产品,但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对券商理财、公募基金等多元化产品的配置比例,在稳健的基础上逐步寻求更高的收益。
今年以来,一些资管机构加大力度布局对公财富市场,其中包括理财公司、券商资管等。上市公司格外注重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资管公司推出适配产品,适当在对公理财资产配置“篮子”中增加更有收益弹性的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纵观上述逆势增长的品类,在收益上做出差异化探索,更好实现了收益率和安全性的平衡。比如,部分资管产品可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投资,实现收益浮动区间高于银行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浮动收益”模式。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多家证券公司今年发力促进资管业务增长,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两方面,包括升级资产配置体系,加强策略研发布局,持续输出高质量产品,持续丰富多资产、多期限、多策略产品谱系;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策略解决方案,着力提升客户全方位服务体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