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多肽合成试剂领域的领军者,昊帆生物深耕细分赛道二十余年,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涵盖第一代至第四代缩合试剂的企业,其成长路径与未来布局备受关注。
2025年半年报显示,昊帆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0.1%;归母净利润7588万元,同比增长15.3%。
“全球生物药市场增长,尤其是多肽类药物发展,给上游企业带来大量机会。”近日,昊帆生物董事长朱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抓住未来机遇,公司将进一步构筑多肽赛道的技术“护城河”,扎实做好主营产品、稳住市场地位,以稳健创新服务全球市场。
加速研发与产能“双升级”
2023年,昊帆生物登陆创业板。“上市前,我们在多肽合成试剂赛道上埋头做事,用有限资源实现了阶段性突破。”朱勇告诉记者,资本市场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据他介绍,上市带来的最直观改变,是资金实力的跃升。借助募集资金,昊帆生物加速研发与产能的“双升级”:总部研发楼顺利新建,先进研发与检测设备批量引进,研发技术人员数量已提升30%,未来还将持续吸纳高端人才;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同步推进,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产能瓶颈显著缓解。
若将企业发展比作人的成长,朱勇认为,上市前昊帆生物是跌跌撞撞学会走路,上市后则要小步快跑,且必须保持良好姿势和习惯,即规范化的公司治理。作为公众企业,昊帆生物对标行业最佳实践,完善内控体系,独立董事、专门委员会全面运转,倒逼内部管理制度优化与决策流程升级。
在市值管理与投资者关系上,朱勇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持续创新与市场拓展夯实业绩,为市值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以透明、及时的沟通为桥梁,让投资者真正读懂昊帆生物的战略布局与核心价值,形成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构筑多肽赛道技术“护城河”
回忆企业发展历程,朱勇说:“从成立之初,我们就通过与下游医药研发人员深度交流,锁定了多肽合成试剂这一细分赛道,专注于提供高品质、高性能产品。”在他看来,能在竞争激烈的多肽合成试剂市场站稳脚跟并成为领军者,昊帆生物的底气源于二十余年的深耕与持续的技术创新。
在成功推出第一代多肽合成试剂后,昊帆生物凭借稳定的性能与质量赢得市场初步认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朱勇介绍,随后公司陆续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试剂,成为全球少数涵盖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的厂商之一,通过技术领先,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巩固核心业务的同时,昊帆生物积极拓展业务边界。目前,公司已形成“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试剂为辅”的产品体系,并重点布局脂质体与脂质纳米粒药用试剂领域——公司已完成120余种该类试剂的小试研究,部分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这些产品都属于医药前端试剂,客户群体与使用场景高度契合,既能提升客户黏性,又能借助现有技术经验提升研发效率,比如通用型分子砌块就是基于多肽合成试剂的保护试剂技术衍生而来。”朱勇说。
面对新型合成技术、绿色化学等行业新趋势,昊帆生物不仅“跟随”,更力求“引领”。“我们每年投入充足研发经费,鼓励研发人员大胆创新,目标是成为多肽合成试剂行业的技术引领者。”他说。
把握医药领域增长机遇
近年来,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27年该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机遇之下,产能不足成为昊帆生物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昊帆生物给出了一套“组合解决方案”。
收购杭州福斯特药业是关键一步。2024年7月,昊帆生物宣布拟斥资1.6亿元收购福斯特。“这是解决产能问题的最优解”。朱勇解释,福斯特拥有4个高标准生产车间、260多台反应釜及符合GMP规范的管理体系,收购后可直接利用其富余产能,缓解当前需求压力。更重要的是,福斯特的中试产线能解决昊帆新产品停留在小试阶段的痛点,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推动实现规模化供应。
除了并购,自有产能建设与外协合作也在同步推进。“淮安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建设,计划明年先建成3到5个车间并申请试生产,后续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扩充。”朱勇说,公司还通过优化合成路线、改进生产工艺、定期检修设备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减少工期延误。
谈及未来扩张策略,朱勇的稳健风格尤为明显:“短期内不会再进行并购,业务合作会基于合适的机会。随着公司规模扩大,风险控制越来越重要,我更喜欢做有把握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才踏实。”
对于昊帆生物的未来,朱勇既看到了机遇,也清楚将要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最大的机遇是全球生物药市场增长,尤其是多肽类药物发展,给上游企业带来大量机会;最大的挑战则是医药行业需求变化快,人们不知道潮水何时来、何时退。
应对之道,朱勇总结为“做好自己”——把主营产品质量做扎实,稳住市场地位,从客户研发阶段就提供配套服务,伴随他们走过中试、量产阶段;保证充足产能,完善产品体系,不盲目追逐热门,以稳健创新服务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