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大同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大同创”)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已正式结项,相关募集资金专户已完成注销。此次涉及的项目为“光大同创研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节余募集资金已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对应的三个银行专户也已陆续关闭。
根据公告披露,光大同创于2023年4月完成IPO,共募集资金净额10.04亿元,其中“研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是募投项目之一。为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公司在招商银行深圳高新园科创支行、兴业银行深圳滨海支行及招商银行武汉光谷支行分别开设了专项账户,并与保荐机构东方证券及商业银行签署了三方监管协议。随着项目建设完成,公司于2025年8月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结项议案,并在9月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决定将节余资金用于补充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账户注销后,相应的三方监管协议也随之终止。
我注意到,这一动作本身属于企业募投项目管理中的常规操作——当项目建成、资金使用完毕,销户是合规且必要的流程。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细品。一个研发类项目的顺利结项,通常意味着公司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已经落地,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选择将节余资金补流,而非继续投入新项目,或许反映出当前阶段公司更倾向于提升现金流的灵活性,也可能说明短期内没有同等规模的新研发规划接续。
从市场反应来看,截至今日收盘,光大同创股价上涨0.23%,报38.64元,成交额达1.06亿元,交易相对平稳。显然,资本市场对此事件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更多将其视为一次正常的财务操作。不过,作为关注成长性企业的投资者,我会更关心这个研发中心未来能产出什么样的技术成果,是否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和营收增长。毕竟,硬件建成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还得看后续的“软实力”运营。
整体来看,这次销户不是什么突发新闻,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阶段性发展的节奏:从大规模投入转向精细化运营。我对光大同创接下来如何利用好这个新建成的研发平台,保持技术迭代能力,抱有持续观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