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海刚刚干了一件大事:向181名员工首次授予253.15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15.58元/股。这事发生在今天——2025年10月20日,公司董事会正式敲定,标志着其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迈出实质性一步。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动,更是一次面向核心人才的深度绑定。
本次激励计划总量为265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9,660万股的约2.74%,其中首次授予占比高达95.53%,仅预留11.85万股用于后续激励。获授对象涵盖董事、高管、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骨干,共181人。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童俊、曹伟等6位董事及高管每人获授2.1万股,而更多份额流向了基层——40名中层管理人员合计获得80.95万股,135名核心员工则分得159.6万股,占比超六成。这说明通达海此次激励重心明显偏向一线实战力量,而非仅仅高层“分果果”。
股票来源为定向增发A股普通股,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模式,意味着激励对象在归属前无法实际持有或交易股份。归属期分为三批:第一批次自授予日起满12个月后可归属20%,之后每满一年再分别归属40%和40%。这样的节奏设计既保证了激励的持续性,也防止短期套现带来的波动风险。同时,公告明确排除了独立董事、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亲属、外籍员工等群体,确保激励真正落在“奋斗者”身上。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几句自己的看法。从结构上看,这次激励方案设计得相当克制且精准。首先,总股本摊薄不到3%,对现有股东影响极小;其次,核心技术人员几乎全员覆盖,尤其是名单中出现大量“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核心骨干员工”,每人分配数以千计的股份数,虽单笔不大,但聚合起来形成了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广覆盖、低门槛”的策略,往往比少数人拿大头更能激发组织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通达海股价报收28.90元,而授予价仅为15.58元,相当于打了五折还多。这个价差不是为了让人立刻套利,而是设定了清晰的成长预期——只有公司业绩达标、个人考核合格,才能逐步解锁收益。换句话说,管理层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员工:未来三年,你们挣的每一分业绩,都会体现在自己的账户里。
当然,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激励对象均未超过总股本1%的上限,公司累计激励总量也不超20%,完全符合监管要求。这种合规意识,恰恰反映出一家创业板公司的成熟治理逻辑。比起那些动辄“豪掷千万股”的噱头式激励,通达海的做法显得务实得多。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场作秀,而是一次扎实的人才战略落子。在一个技术驱动型行业中,留住关键人才,往往比短期利润更重要。通达海这一手,下得稳,也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