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股份刚刚宣布,董事会通过一项重要决定: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支付募投项目中的部分款项,后续再用募集资金等额置换。简单来说,就是先用自己的钱垫付项目开销,比如员工工资、社保、税费这些日常支出,然后再从募集资金账户里把这笔钱“还”到公司账户。这一操作不改变募投项目的用途、实施主体和投资总额,也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不只是矩阵股份,就在同一天——2025年10月27日,思特奇、兄弟科技、巴兰仕等多家公司也发布了类似公告。它们的逻辑基本一致:根据监管规定,虽然原则上募投项目要用募集资金直接支付,但在支付人员薪酬、社保、税金或采购设备时,若直接从专户操作存在合规或实操障碍,允许先用自有资金垫付,六个月内完成置换。矩阵股份明确指出,由于央行规定工资必须通过基本户发放,税务和社保系统也要求统一托收,若用多个账户支付不仅效率低,还可能违反监管要求。因此,这种“先垫后换”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制度与现实操作之间的矛盾。
从矩阵股份的募投项目进展来看,截至2025年9月30日,四个项目累计投入约4.02亿元,占承诺投资额的45.5%左右,其中总部设计中心建设项目进度尚可,但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投入仍偏低。在这种背景下,优化资金支付流程,确实有助于提升执行效率,避免因账户限制拖慢项目节奏。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并不算什么大动作,更像是常规的资金管理调整。但它背后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企业在募投项目执行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流程卡点”。而矩阵股份这类操作,其实是合规框架下的标准应对方式,并非财务腾挪或变相挪用。保荐机构长江证券也出具了无异议的核查意见,说明该操作符合《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等要求。
不过,我还是会多留个心眼——关键在于后续的台账管理和置换节奏是否透明。只要财务部门能清晰记录每一笔垫付款项,并定期公开置换情况,这种模式就是合理且高效的。对投资者而言,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这次“置换”,而是募投项目的整体进展和资金使用效益。目前来看,矩阵股份的项目仍在推进中,现金流管理也在按规范进行。
所以,这是一次技术性调整,谈不上利好或利空,更多是企业精细化运营的体现。对于像矩阵股份这样以设计服务为主业的公司来说,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比资金从哪个账户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