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裕能再次公开表态:坚定看好磷酸盐正极材料未来的市场需求增长。这家国内磷酸铁锂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最新的一场电话会议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商用车电动化进程加速、单车带电量上升,叠加储能市场迎来多重政策与需求利好,将共同推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双轮驱动,从而支撑磷酸盐正极材料需求的长期强劲增长。
从行业背景来看,这一表态并非盲目乐观。根据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对22家上市正极材料企业的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整个行业总营收达2244.19亿元,但盈利分化极为明显。三元材料企业整体表现优于磷酸铁锂企业,后者平均净利润为负,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背后是长达三年多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自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暴跌超80%,行业产能利用率一度不足50%。
逆势突围的“优等生”
但在这样一片低迷中,湖南裕能却成了少数能持续盈利的企业之一。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32.26亿元,净利6.45亿元,不仅营收同行,更在第三季度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显示出盈利能力正在快速修复。
我一直在关注这家企业,它的韧性不是偶然。首先,它没有被动承受原材料波动,而是主动出击。通过子公司“裕能循环”布局年产2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和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增强资源自给能力,这是控制成本的核心抓手。
其次,它在技术端发力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这类材料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加工费也更高,能够带来明显溢价。这意味着湖南裕能在试图跳出低价同质化的泥潭,转向以技术和品质取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已成功将上游碳酸锂涨价的压力向下游传导,说明其客户议价能力正在增强。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过去几年,中游材料商基本只能吞下原料上涨的苦果。而如今湖南裕能能做到这一点,恰恰反映出市场对其产品竞争力的认可。
行业开始回归理性
我还注意到一个积极信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了《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划出了约1.57万-1.64万元/吨的成本区间。这个“成本基准”的建立,有助于遏制恶性价格战,引导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拼技术。
与此同时,湖南裕能已在西班牙和马来西亚规划建设合计14万吨的海外基地,全球化布局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不仅是规避贸易风险的举措,更是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手棋。
说实话,在整个磷酸铁锂行业还在挣扎的时候,湖南裕能能走出独立行情,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战略定力。它让我看到,即便在一个内卷严重的赛道里,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协同、拓展增量空间,依然有机会穿越周期。未来谁能在质量、成本和全球化上同时占优,谁就可能真正赢得这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