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小巨人的逆袭
北方长龙这份三季报,像一颗从装甲车底盘蹦出的石子,在军工赛道激起一圈涟漪。这家专注军用车辆内饰的“隐形冠军”,用803%的季度营收增速和近三倍的净利润增长,向市场展示出军工配套企业的爆发力。
从亏损到盈利的跃迁
翻开财报细看,第三季度5600余万元的营收虽不算庞大,但对比去年同期不足700万元的基数,成长曲线陡峭得如同战机爬升。更关键的是现金流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多出1个亿,存货和应收账款同步增长,暗示着订单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付。这种“研产销”闭环的打通,或许比单纯的利润扭亏更值得玩味。
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在这里显现:企业往往需要先期投入研发,待军方审价完成后才能确认收入。北方长龙去年还困在审价延迟的泥沼,今年却突然加速,或许与7741万元重大装备合同的集中交付有关。这类“军工节奏”的转变,往往意味着企业已通过技术验证,进入批量列装阶段。
赛道里的隐形壁垒
这家公司的护城河藏在细节里:作为唯一参与军用车辆内饰国标制定的民企,其轻量化复合材料技术已嵌入陆军、火箭军等多款主战装备。在军用车辆“减重一克价值千金”的背景下,非金属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正在打开增量空间。当前军工装备信息化升级的浪潮中,这类“不起眼却不可替代”的配套环节,反而可能享受更高的产业壁垒。
股东名册的变动也耐人寻味。三季度十大流通股东全部换血,UBS、高盛等外资机构与社保基金组团进场。这种“大换血”在百倍市盈率的估值背景下,既可能解读为对军工国产替代的长期看好,也可能只是短线资金的击鼓传花。
无人机带来新想象
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的无人机业务。虽然当前营收占比不足5%,但公司通过收购复合材料企业布局无人机整机配套,与军方签订的技术协议已开始释放订单。在国防预算向智能化装备倾斜的背景下,这类“军工+高端制造”的跨界尝试,或许正在孕育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军工股的估值从来都是双刃剑。当前市销率高达70倍,反映的是市场对军工赛道的高弹性预期,但订单波动、审价周期等不确定性始终如影随形。就像坦克驾驶舱的复合装甲,既要扛得住行业周期的冲击,也要经得起估值泡沫的考验。对投资者而言,或许需要像对待精密军工品一样,用更长的观测窗口来验证其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