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医药二期激励归属落地,106人将获股票激励
恩威医药于2025年10月29日宣布,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期归属条件已成就。根据公告,本次共有106名激励对象符合归属条件,可申请归属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数量为79.9271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7768%。此次归属的股票来源为公司在二级市场回购的A股普通股,授予价格经调整后为13.48元/股。
这一进展源于公司当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会议同时审议通过了对激励计划授予价格的调整及部分限制性股票的作废事项。由于公司在2025年5月实施了2024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0元(含税),根据激励计划规定,需对授予价格进行相应调整,由原来的13.66元/股下调至13.48元/股。此外,因1名激励对象离职、1人退休,以及公司层面业绩未完全达标,合计21.8821万股已授予但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被作废。
该激励计划最早于2023年10月启动,初始授予113名员工共230.36万股限制性股票,考核期覆盖2023至2025三个会计年度。此前第一期已于2024年10月完成归属,当时有108人获得134.48万股股票。本次为第二期归属,标志着激励机制稳步推进。
从财务表现看激励背后的逻辑
看到这份公告,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真的配得上继续推进股权激励吗?毕竟,激励不是福利,而是对公司未来价值的认可和绑定。
翻看数据,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25年前三季度,恩威医药净利润同比大增66.13%,营收也增长了13.65%,表面看势头不错。但细究之下,毛利率却在持续下滑,第三季度甚至出现净亏损。更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费用大幅下降25.44%,而财务费用激增超一倍——这说明公司的盈利改善可能并非来自经营效率提升或产品创新,更多是靠成本压缩或非经常性收益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仍能达成第二期归属的业绩门槛(2024年营收较2022年增长达到17%以上),确实体现了执行力。但我也有些担忧:如果未来增长继续依赖短期调控而非研发突破,这种激励是否真能导向长期价值创造?
股东结构变化下的信号解读
另一个让我关注的点是股东户数的变化。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股东总数降至6340户,较年中减少逾13%,户均持股市值升至51万元。这通常意味着筹码正在集中,可能是主力资金在吸纳。
结合今日主力净流入174万元、五日累计流入300万元的数据来看,短期内有资金介入迹象。虽然技术面显示股价处于空方主导区间,短期压力位在33.41元,但考虑到股权激励带来的管理层积极性提升,以及中药板块整体承压背景下公司仍实现利润高增,或许正孕育着某种结构性机会。
总的来说,这次归属既是程序性动作,也释放出管理层稳定、战略延续的信号。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考验不在能否发出去股票,而在这些激励对象能否带领公司走出毛利率下滑的困局,真正把“账面增长”变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