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又要“搅动”半导体市场了。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这家AI芯片巨头正在其人工智能服务器中改用手机级别的低功耗内存芯片LPDDR,这一调整看似是为了降低功耗和成本,却可能引发一场意想不到的供应链风暴——预计到2026年底,全球服务器内存价格或将翻一番。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传统服务器普遍采用DDR5内存,而英伟达此次转向的是原本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LPDDR芯片。虽然单颗LPDDR功耗更低、更适合高密度计算场景,但问题在于:一台AI服务器所需的内存芯片数量远超一部手机。这意味着,英伟达实际上正在以“类手机厂商”的规模级需求涌入LPDDR市场。Counterpoint直言,这种转变对供应链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行业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此集中的新增需求。
更棘手的是,当前存储芯片厂商早已处于产能紧张状态。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主要供应商近年来持续削减传统DRAM产能,转而聚焦高带宽内存(HBM)生产——毕竟HBM是支撑AI加速器的核心组件,市场需求旺盛。如今,英伟达突然加大对LPDDR的需求,等于在本就吃紧的供应链上再添一把火。低端内存的短缺风险,正有可能向上蔓延至整个服务器内存体系。
我一直在跟踪AI硬件产业链的变化,说实话,这次英伟达的操作并不意外。它始终在追求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的部署成本,尤其是在Blackwell架构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功耗控制已成为数据中心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从全局看,这种由单一巨头主导的技术路径选择,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整个上游供应链的资源配置。
我认为,真正的风险不在于价格本身会不会涨,而在于这种“链式反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AI基础设施的部署门槛。服务器内存价格上涨,最终会传导至云服务商和AI初创公司,进一步挤压本已紧张的数据中心预算。而在台积电产能爬坡、HBM供不应求的当下,任何额外的资源争夺都可能延缓整体AI算力的释放节奏。
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最近也指出,市场对英伟达的关注点已经从“AI需求有多强”转向“你能出多少货”。换句话说,英伟达不仅是技术引领者,现在更是供应链的实际操盘手。它的每一个决策,都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供需格局。这一次换芯之举,或许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