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股价翻两倍,海科新源(301292)突然爆火!背后不是简单的业绩反转,而是一场与固态电池风口紧密绑定的资本盛宴。近期公司连续签署两份大单,其中与昆仑新材的59.62万吨电解液溶剂采购协议更是引爆市场情绪,让这家长期亏损的企业成为新能源赛道最炙手可热的“黑马”。
大单频签,锁定未来三年供应格局
根据公告,海科新源于2025年11月10日与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仑新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2026年至2028年期间,向其供应59.62万吨电解液溶剂。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10月23日,公司已与合肥乾锐科技达成20万吨溶剂及添加剂供货协议。两项订单合计近80万吨,几乎相当于其当前年产能的全额锁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作方背景。昆仑新材虽未上市,但已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并规划了60万吨电解液产能。该公司去年已实现氧化物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送样,技术路线清晰。其董事长郭营军也确认,此次合作涉及阻燃性溶剂、鲲系列产品等新型材料,意味着海科新源正深度嵌入下一代电池供应链体系。
股价飙升背后的逻辑:押注固态电池预期
尽管海科新源2024年亏损2.6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1.28亿元,但资本市场显然不在意短期盈利。从2025年10月底开始,公司股价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超200%,触发严重异常波动。这种非理性的追捧,本质上是对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的提前下注。
我们观察到一个关键信号:无论是昆仑新材还是合肥乾锐,两家采购方均布局固态或半固态电池研发。而海科新源自身也在互动平台披露,已开展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高纯硫化锂等产品研发,部分进入中试阶段。这意味着市场将其定位为“潜在的固态电池材料先锋”,而非传统电解液溶剂生产商。
风险犹存,需警惕概念泡沫
目前所有订单均为战略框架协议,具体价格、执行节奏尚待后续订单确认,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电解液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仍在,若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大规模出货可能面临价格战风险。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仍存变数,若技术突破慢于预期,相关概念股估值或将面临回调。
但从产业协同角度看,此次合作确实强化了海科新源作为高端溶剂供应商的地位。其具备全球少有的全品类高纯碳酸酯生产能力,产品纯度可达99.999%,且拥有近80万吨产能和全球化交付网络,完全匹配昆仑新材的国际化扩张需求。这种“强绑定”关系,为公司未来市占率提升提供了确定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