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新源(301292.SZ)股价不到一个月暴涨超两倍,近期与昆仑新材签署近60万吨电解液溶剂采购大单,引爆市场对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强烈预期。更关键的是,合作方昆仑新材不仅是宁德时代的长期供应商,其固态电解质已送样并布局全固态技术路线,而海科新源自身也在推进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这背后,一场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供应链卡位战正在悄然展开。
订单背后的双重逻辑:短期保供与长期技术协同
表面上看,这是一笔规模可观的常规供货协议:昆仑新材将在2026至2028年间向海科新源采购59.62万吨电解液溶剂,锁定未来原材料供应。但深入来看,这份协议远不止于“买和卖”。根据公告,双方的合作不仅限于现有产品,还包含联合开发新产品与新应用的意向共识。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也明确回应,此次合作涉及“鲲系列产品”和“阻燃性溶剂”,这些都指向更高性能、更安全的下一代电解液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昆仑新材虽未上市,但其客户名单堪称豪华,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企业,并规划了60万吨电解液产能。这意味着海科新源通过绑定昆仑,间接强化了其在主流电池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考虑到当前六氟磷酸锂价格四个月内反弹超140%,电解液材料供需趋紧,此类长协订单也体现了下游厂商“锁量保供”的迫切需求。
固态电池布局浮现,资本押注技术转型
真正点燃资本市场热情的,是海科新源在固态电池电解质领域的技术储备。尽管公司2024年亏损2.6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但其股价却逆势飙升,核心逻辑正是“题材+预期”。公司已在互动平台披露,正开展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凝胶电解质单体及高纯硫化锂等研发,部分产品进入中试阶段。而昆仑新材去年已向客户送样氧化物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并计划2025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30年前后小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
这种上下游企业在固态技术路线上形成“共振”,极大提升了市场对海科新源从传统溶剂商向新型电解质供应商转型的想象空间。近期海科新源接连与昆仑新材、国轩高科关联公司合肥乾锐签订大单,而这两家均涉足固态电池研发,进一步印证了其技术路线的战略协同意图。
目前信息有限,尚难判断其固态电解质能否最终量产上车,但资本市场显然已提前投票。融资余额持续攀升、主力资金频繁流入,反映出投资者正在押注这场从液态到固态的产业变革。对于这类处于技术突破前夜的企业,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研发进展与客户验证情况,而非仅看短期财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