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新源又签大单了——这次是与昆仑新材敲定了一份为期三年、涉及近60万吨电解液溶剂的供货协议。消息一出,市场再度躁动。就在不久前,这家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股价却在不到一个月内暴涨超200%,成为新能源赛道最耀眼的“非典型明星”。如今这份重量级合同的落地,不仅坐实了其供应链地位,更让外界对它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浮想联翩。
根据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至2028年底,昆仑新材将向海科新源采购约59.62万吨电解液溶剂,实际订单以双方确认为准。昆仑新材虽未上市,但背景不简单:它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30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供应商,还在湖州、宜宾、宜昌及匈牙利规划了总计60万吨的电解液产能。换句话说,它的需求背后,是全球动力电池版图的重要一环。而选择海科新源作为战略供应商,也侧面印证了后者在产品纯度(可达99.999%)、定制化能力以及全球化交付体系上的硬实力。
说实话,如果只看财务数据,海科新源并不算一家“健康”的公司。2024年亏了2.67亿,2025年前三季度再亏1.28亿,资产负债率高达64.55%。按传统估值逻辑,这种企业很难撑起百亿市值。但它偏偏火了,市值一度突破120亿元。为什么?答案就两个字:预期。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标的,说实话,它的基本面短期内确实难言乐观。但资本市场的逻辑从来不是只看当下利润。真正点燃情绪的,是它在固态电池这条未来赛道上的卡位。公司在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已布局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凝胶电解质单体和高纯硫化锂,部分产品进入中试阶段。更关键的是,这次合作方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亲自确认,双方合作涵盖固态电解质相关溶剂、阻燃性溶剂等新型材料。而昆仑自己也在行业大会上放出风声:2025年要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30年前后推动全固态装车。这意味着,海科新源正在参与一场从液态到固态的产业跃迁。
再加上另一份与国轩高科关联企业合肥乾锐的合作,同样是20万吨级别的大单,且对方正在招聘固态电解质研发人员——两条线交叉验证,一个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海科新源正被纳入多家企业通往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之中。
我不是鼓吹这只股票还能继续暴涨。相反,必须提醒风险:当前股价已严重偏离基本面,炒作成分浓厚,一旦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回调压力巨大。但从产业角度看,这家公司确实在用研发和客户绑定的方式,悄悄完成转型的铺垫。它未必能成为最终赢家,但至少,已经拿到了下一场革命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