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和顺科技(301237)接待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永禧投资、浙江四叶草投资等机构的现场调研,这已是2025年三季报披露以来不到20天内第三次接待投资者调研。公司管理层就企业发展、碳纤维项目进展、高端膜材市场等话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彰显了公司在高端材料领域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
碳纤维项目稳步推进,瞄准高端应用新高地
在刚刚结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和顺科技披露,碳纤维项目正按既定规划稳步推进,目前核心进展聚焦于碳化环节,该环节将率先启动试车工作,现已进行碳化设备的升温试车准备工作,后续将根据试车情况有序推进后续量产相关筹备事宜。
据悉,公司年产350吨M级碳纤维项目位于杭州钱塘新区,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配套850吨/年高性能原丝。自从2024年末年产350吨碳纤维项目环评工作取得环评批复以来,项目进展不断加快。此前,公司已经披露碳纤维项目完成通电调试工作,本次再次披露碳化设备环节率先启动试车,持续验证生产进度。
对于市场关注的产能布局问题,公司强调其碳纤维采用集约化产能规划,与聚焦“M级、T800及以上高性能碳纤维”定位紧密相符,下游客户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需求呈现定制化、小批量、高规格的特征。因此,公司选择“小而精”产线模式,实现工艺参数快速迭代、精准适配差异化需求,具备更强的灵活响应能力。高性能碳纤维具备高技术壁垒与附加值,效益更多来源于性能溢价而非规模效应。此外,精细化的集约产能有助于提升品质稳定性,满足高端应用场景严苛要求,助力公司巩固高端市场壁垒。
根据赛奥碳纤维数据,2024年中国碳纤维需求达8.4万吨(增速21.7%),国产化率突破80%,预计2026年将达90%,复合增长率超25%。国元证券10月31日发布的《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指出,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破万亿,eVTOL、无人机等核心载体对碳纤维需求激增;全球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预计2030年将达20万吨,碳纤维需求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在机器人轻量化趋势下,碳纤维机械臂成为标配,未来五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7800亿元,碳纤维年需求或超万吨。
随着M级碳纤维正渗透至民用航空结构件、3C高端外壳、低空飞行器骨架、新能源赛车轻量化部件等高端场景,打开碳纤维产业增量市场,公司依托进口高端设备与专业技术团队优势,有望抓住机遇,构建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突破的长期增长主线。
高端薄膜“卡脖子”难题亟待突破,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资料显示,和顺科技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差异化、功能性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凭借多规格、多型号聚酯薄膜产品,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等众多应用领域。公司主营产品包括有色光电基膜、功能膜及透明膜,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显示器等终端显示及精密电子、电气绝缘等领域。
据公司介绍,当前国内每年高端薄膜进口量约达35万吨,主要集中在显示领域光学薄膜(如扩散膜、增亮膜、导电反射膜等背光模组核心材料)和高端电子电气绝缘膜等关键环节。这些市场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国内相关领域仍存在显著供需缺口。
公司表示,在光学薄膜业务条线,公司将持续优化高端光学膜研发工艺,加强技术壁垒,重点与头部客户深度合作以夯实市场基础,增强客户黏性与利润稳定性,为后续多元创新积累资金和资源。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行业龙头带头提价,公司当前11.5万吨总产能,直接受益行业“反内卷”。与此同时,公司7.3万吨先进生产线,正在从低毛利的透明膜转向高附加值的光学膜和新能源车用膜,主动规避同质化竞争。
其中,随着2026年7月动力电池新安全标准即将实施,公司在高端电池阻燃膜与绝缘膜赛道具备先发优势,自有专利与稀缺UL认证保障,公司已率先完成客户验证,可满足动力电池安全防护的新高标准,为后续爆发式增长埋下伏笔。
后续,公司将坚持以光学膜高端化量产为核心,持续深耕显示用膜工艺和技术优化。公司核心产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与下游头部客户保持深度合作,积极拓展高端显示市场份额。随着自身研发能力与产能释放,未来进口替代步伐有望加快,助力公司突破国内高端薄膜“卡脖子”局面。
公司管理层提出,战略上坚定实施“差异化、功能性”发展路线,以光学膜高端化量产为近期业绩支撑,以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突破为长期增长主线,依托进口高端设备和专业技术团队,专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等核心赛道,力争实现“膜材稳健增长、碳材创新突破”的双轮驱动格局。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协同三大战略方向,强化高性能材料研发,提升公司可持续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