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动力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0.21%,达到9888.66万元,这一数据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期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53.83亿元,同比增长14.30%。尽管第三季度单季营收略有下滑(同比下降0.83%至96.02亿元),但净利润仍实现同比增长4.87%,显示出公司在盈利能力上的持续改善。
从业绩结构来看,这份成绩单背后有喜有忧。一方面,归母净利润显著增长,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至0.94%,投入资本回报率也小幅上升至0.64%,说明公司对股东资金的运用效率在逐步优化。另一方面,扣非净利润为亏损5946.2万元,且同比扩大,表明其主营业务自身造血能力仍面临压力。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6.1亿元,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恶化,反映出企业在回款和运营资金管理方面仍有挑战。
从资产与负债变动看,公司的财务结构正在经历明显调整。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26.42%,而应收款项融资暴增超过110倍,存货增加57%,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公司在业务扩张或项目执行中垫资增多,供应链结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负债端,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均大幅上升,合同负债翻倍以上增长,或预示着新订单增加带来的交付预期,但也加大了短期偿债压力。目前流动比率1.6、速动比率1.14,整体尚处安全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出现重要变化:创始人刘天文本人及雄安软石智动创业投资新进前十大股东,而多家指数基金则有所减持。这种“机构退、实控人进”的格局,或许传递出内部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可能暗示市场风格切换下被动型资金的阶段性撤离。
看到这份财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家正处于转型阵痛期但方向明确的企业。利润增长确实亮眼,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增长更多来自非经常性损益或成本控制,而非主业全面复苏。高企的市盈率(TTM约240倍)显然已透支了大量未来预期,在当前环境下显得颇为敏感。
我认为,软通动力的价值不能只看当下的净利润数字,而应聚焦其在智算服务、数字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布局进展。如果能在保持营收规模的同时,逐步扭转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局面,并改善经营性现金流,那么这次业绩回暖才真正具备可持续性。眼下,市场给了它一个高估值的“信任票”,接下来,就看它能不能兑现这份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