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盛化学(301212.SZ)因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理财出现违规问题,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监管函,引发市场关注。
对此,联盛化学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监管函所涉及事项未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影响,当前一切经营活动正常。
该人士称,涉及的募集资金是联盛化学2022年上市时所募集。问题的核心在于,公司此前为理财业务审批的额度预计偏少,而后续理财产生的利息金额叠加后,导致实际规模超出了原审批额度。“这一情况本质上是理财利息带来的收入,对公司是有利的,且我们的理财操作均符合相关要求,安全性较高。”该人士说道。
募投项目仍在推进
联盛化学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注于特种精细化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以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为主的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浙江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浙江联盛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5〕191号),联盛化学在闲置募集资金理财操作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理财购买时间早于审议授权期限、购买金额超过审议授权额度。同时,公司在2023年半年度、2023年年度、2024年半年度、2024年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中,对大额存单金额披露不准确。
上述违规行为违反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1.4条、第5.1.1条和《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2号——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2023年12月修订)》第1.3条、第6.3.5条的规定。
除了联盛化学之外,该公司董事长牟建宇、总经理俞快、时任财务总监戴素君、董事会秘书周正英,因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信勤勉义务,违反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1.4条、第4.2.2条、第5.1.2条的规定,也一并被深交所采取监管措施。
据了解,2022年4月,联盛化学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2700万股,每股发行价29.67元,实际募资8.0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7.27亿元。该笔资金主要用于两大项目:“52.6万吨/年电子和专用化学品改建项目(一期)”和“超纯电子化学品及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等新建项目(一期)”。
彼时,联盛化学方面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在原有精细化工领域的完善、延伸和拓展。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可使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
上述联盛化学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相关募投项目正按计划推进,预计于2026年六七月实现投产,未受到本次警示函事项的影响。
上市后业绩突变
记者注意到,联盛化学自2022年上市以来,业绩出现明显波动。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联盛化学实现营业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24.98%;归母净利润为1.83亿元,同比增长106.69%。然而,2023年和2024年业绩却持续下滑。其中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62亿元,同比下降36.4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111.28万元,同比下降61.13%;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47%至6.32亿元;归属净利润为1725.89万元,同比下降75.73%;扣非净利润为1484.87万元,同比下降77.84%。
直至2025年上半年,联盛化学业绩才企稳回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13.95%;归母净利润为1802.17万元,同比增长9.6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04.35万元,同比增长11.35%。
一位化工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联盛化学2022年的增长得益于上市后的资本助力和市场需求旺盛,以及公司自身业务布局优势。而随后两年业绩下滑,则与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上升及募投项目处于投入阶段尚未完全产生效益等因素有关。2025年上半年的小幅增长,或与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渠道以及募投项目逐步推进有关,但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仍需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联盛化学方面也坦言,近年来,化工行业有效需求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整体景气度不高。尽管2025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在经历库存渠道改善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后,部分细分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回暖,但产品价格仍处于低位,行业内企业盈利空间不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9.0%。同期,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较年初下降3.92%,处于近10年中低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