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园林与国能日新联手,合资公司“东方日新”正式落地。
就在近日,由东方园林全资子公司东方新能(北京)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与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东方日新(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注册资本达4亿元,其中东方新能出资2.4亿元,持股60%;国能日新以自有资金出资1.6亿元,占股40%。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朱军,注册地为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经营范围涵盖发电、输电、配电业务,以及储能技术、风力与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多项新能源领域。
这一动作早有预告。双方均在2025年11月5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对外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的议案。如今执照落地,意味着合作已从纸面走向实质推进阶段。从经营范围来看,这家新公司并非仅限于技术服务,而是直接切入电力生产与供应等需资质许可的核心环节,显示出其未来可能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与运营的战略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名称相似,但此次成立的“东方日新”与此前陷入财务造假风波的“东方集团”并无关联。东方园林虽同属“东方系”企业,但主营业务聚焦生态治理与环保工程,近年来逐步向新能源方向拓展。而国能日新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营能源数据服务与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在风电、光伏智能化管理领域具备较强技术积累。此次双方联手,更像是传统环境企业寻求转型、科技型企业扩大产业落地的一次互补式结合。
说实话,看到这个合作,我第一反应是:东方园林这是要真正动真格了。
过去几年,东方园林因债务压力和主业增长乏力备受质疑,市场一度担心其陷入“环保公司做不了现金流生意”的怪圈。而这次通过子公司牵头、联合专业能源科技公司入局新能源运营,说明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试图借力技术方,切入更具持续性的能源资产运营赛道。国能日新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新能源预测与调度领域的市占率靠前,它的加入,能为合资公司提供底层技术支撑,降低项目运行风险。
更重要的是,4亿元的注册资本中,国能日新掏出1.6亿真金白银,不是象征性参股,而是实质性投入。这背后或许也反映出当前新能源产业链的一个趋势——单纯的软件服务商开始向下延伸,参与到项目投资与运营中,以获取更稳定的收益来源。
当然,新公司能否成功,还得看后续项目落地情况。毕竟牌照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融资能力、资源获取和运营管理。但我愿意给这对组合一个观察期。如果他们能把技术、资本和项目开发串起来,未必不能在分布式能源或综合能源服务这块拼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