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告,牵出中一科技的激励动向
中一科技今日宣布,向17名员工授予67.3541万股预留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8.90元/股,授予日为2025年11月27日。这一动作源自公司2024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属于其中的“预留部分”落地。根据公告,此次激励对象包括职工代表董事王普龙(获授12万股)、财务负责人蔡利涛(再次获授5万股),以及15位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股权采用的是“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形式,意味着激励对象需在未来满足归属条件后才能逐步获得股份。
从归属安排来看,由于本次授予发生在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披露之后,因此适用新的节奏:分两个归属期,分别在授予日起满12个月和24个月后,各归属50%。而对应的业绩考核目标也相应调整为以2026年和2027年营业收入作为考核年度,目标分别为不低于63亿元和78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公司在年初设定的高增长路径上依然保持信心,并通过股权工具将核心团队的利益与未来两年的关键业绩节点深度绑定。
激励背后,是稳军心还是押注未来?
看到这份名单,我第一反应是:这次预留授予的重点,明显偏向于留住技术和管理骨干。王普龙作为职工代表董事进入激励名单,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公司希望增强基层管理层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而蔡利涛作为财务负责人再次被授予,虽未突破“单人不超过总股本1%”的限制,但也体现出对其在资本运作与合规治理方面工作的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15位未具名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们合计拿走了超74%的预留份额,人均约3.36万股。虽然数字不大,但在当前新能源材料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定向激励其实是一种“隐性留人策略”。毕竟,像中一科技这样专注于锂电铜箔的企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PET铜箔、锂-铜复合负极等新方向都需要持续研发投入。没有核心团队支撑,再好的战略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怎么看这一手“慢火炖汤”式的激励?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那种一次性大规模授出、短期拉抬股价的做法。但中一科技这套激励设计,我是认可的。它把首次+预留合计261.5万股的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占总股本不到1.45%,既不过度稀释,又能覆盖关键人群;归属周期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避免了短期套现冲击;而且业绩目标清晰明确——不是看利润、而是看营收规模,这对正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来说非常务实。
结合当前市场表现来看,主力资金近五日净流入超1亿元,股价站稳中期均线之上,说明机构也在用脚投票。尽管行业整体五日资金呈流出态势,但中一科技能逆势吸筹,或许正是看到了其在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中的稳定地位,以及固态电池前瞻布局带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应收账款偏高、预付账款大增、资本开支扩张,这些都提示运营现金流压力可能加大。但我认为,只要2025—2027年的营收增长曲线能兑现,这场“以时间换空间”的激励布局,就有望真正转化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