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似乎想为AI医疗当前火热态势再添一把柴。
今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卫健委、医保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下称《方案》),明确至2030年,我国医药工业将实现全链条数智化升级,推动产业效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纲领性文件或能破解行业“不敢转、不会转”痛点,将极大地提升医药工业的效率和降低长期使用成本,未来数据打通后将产生不少令人意料之外的效果。
多家从年初火爆至今的AI医疗概念类上市公司告诉财联社记者,这一政策毋庸置疑是一场利好“东风”,对于自身业务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也增强了未来的确定性。“我们期待相关具体政策落地之后对业务产生具体影响。”但也有AI医疗公司向记者提醒,“对行业而言,技术门槛将显著提升——具备真实疾病建模能力和AI技术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短期看,标准制定与监管认可仍是关键挑战。”
七部委:至2030实现医药全链条数智化升级
《方案》提出,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方案》不仅详实,还以“硬指标”划定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路径:一是突破一批医药工业数智化关键技术,制修订30项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标准,在智能制药设备、检测仪器和制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推广100款以上高性能产品;二是打造100个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应用典型场景,建成100个以上数智药械工厂,建设50家以上具有引领性的数智化转型卓越企业,推动打造5个医药数智化转型卓越园区;三是建设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促进中心及分中心,建设10个以上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数智技术应用验证与中试平台,培育30家以上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卓越服务商。
在《方案》的最后,还有一份名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的附件,其中根据医药工业数智化发展情况和企业实践,结合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发展趋势,总结了医药研发、医药生产、企业经营决策、医药质量安全保障、医药流通与追溯和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服务在内的6个方面41个典型场景。
有业内专家对财联社记者分析称,医药工业几乎是所有行业中信息化、智能化及AI应用比较落后的行业之一,算是个洼地。其中的原因是医药工业的强监管和保守的特性,另外医药产业中的公司对数智化信息化没那么重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据在各个环节很难打通,导致信息化、数智化推广比较难,更别提AI应用。
“这次七部门联合推动全链条信息化、数智化,并寻求在此基础上用AI赋能各个场景,这是巨大的进步,破解行业‘不敢转、不会转’痛点,将极大地提升医药工业的效率和降低长期使用成本,未来数据打通后将产生不少令人意料之外的效果,期待全行业共同努力,加快落地。”上述业内专家告诉财联社。
但也有专家表示谨慎乐观,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告诉财联社记者,现阶段AI医疗还没有商业化上成功的案例,所以只能先继续试点,“因为商业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现在还看不到有具备规模化商业的可能,但随着在AI+医疗投入和应用推出,市场在借力政策的同时,将逐步寻找到商业化的方向。”
AI医疗概念公司:东风已来
从年初至今,AI医疗概念股借助DeepSeek的东风,行情持续火热。
个股层面,卫宁健康(300253.SZ)自2月发布医疗大模型WiNGPT2.8后,单月涨幅达68.91%;创业慧康(300451.SZ)则通过与DeepSeek联合打造启真医学大模型,在DRG/DIP政策红利下,在2月实现41.13%的涨幅。此外,还有贝瑞基因(000710.SZ)、开立医疗(300633.SZ)、塞力医疗(603716.SH)、迪安诊断(300244.SZ)、金域医学(603882.SH)等AI医疗概念,以及一些医药制药、创新药企业先后增加AI医疗概念接棒成为相关热门个股,股价先后躁动明显。
那么AI医疗相关概念公司怎么看《方案》的出台?
开立医疗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将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深远变革,将显著提升全产业链的效率和创新力,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指引和战略机遇。该政策与开立医疗“设备+AI”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将加速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在技术攻坚、临床应用及全球化竞争中的突破。
对于未来的经营计划,开立医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开立医疗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港股AI医疗龙头晶泰控股(02228.HK)孵化的希格生科方面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工信部政策的出台也标志着使用AI+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新技术对传统药物研发模式替代将有可能重构全球药物研发产业链。对行业而言,技术门槛将显著提升——具备真实疾病建模能力和AI技术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短期看,标准制定与监管认可仍是关键挑战。
希格生科创始人兼CEO张海生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公司正在联合北大、清华等顶尖科研院所以及监管机构共同推进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以期为全球药物研发提供更精准、高效以及符合伦理的方案。
“《方案》的发布,毋庸置疑是我们行业‘东风’。”塞力医疗告诉以投资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公司近年来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剥离不良资产,并在上海重点投入AI创新技术,《方案》倡导的方向与公司的医院SPD智慧精益管理业务等有较高的契合,可能提高公司产品的普及率和市场接受度。
塞力医疗还向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强调,“我们年报还未公布,2023H1SPD智慧精益管理业务收入是3.3亿元,2024H1已经达到了4.1亿元,增速可观,未来公司会在维持既有IVD业务的同时,大力押注AI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