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邵蓝洁)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2025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人人有责”,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约8%,其中,从生产到储运环节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量的60%。“十四五”期间,“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近日,央广网记者前往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和广州市黄埔区区属国有粮库,探访科技创新如何赋能节粮减损、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体系转型,夯实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粮食全链条进入“高效联运”新时代
2025年,全国夏粮收购超1亿吨,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粮食收购后,交通运输运力以及仓容收储保障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国粮食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等地,但消费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这一格局催生了粮食跨区流动调配的需求。在长达3500公里的“北粮南运”运输线上,粮食一般先由铁路运至北方港口,再经海运抵达广州。随后,一部分通过珠江运至内河码头;一部分通过散改集转铁路输入西南市场;还有一部分则通过公路完成最末端的配送。
中粮科工仓储物料事业部的常务副总经理李坤由向央广网记者介绍,就跨省粮食流通量来说,其中50%是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调出,“北粮南运”的规模是很大的。以广东省为例,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粮食主销区,广东每年粮食产量只有约1300万吨,需要通过物流来满足全省1.278亿常住人口的粮食需求。
走上“北粮南运”之路,每一次转运和装卸,粮食的损耗都不可避免,如何将物流运输中的损耗控制到最小的范围?
南沙港探索出一套“前港后厂、港产园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打通了水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粮食流通大动脉。在港口,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配合独特的仓体设计,极大地缩短了船舶卸货与铁路、公路装车发运之间的等待时间。在卸船码头,7-10万吨级的“巨无霸”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33吨粮食“登陆”,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足以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这得益于大功率粮食输送及接卸装备的持续迭代升级。中粮科工研发的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极大程度解决了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效率与损耗难题,并以此构建起“硬设施+软环境+新技术”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为粮食联运破堵点、畅动脉、增动能提供从技术研发到落地示范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中粮科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涛介绍,从宏观来看,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作为关键节点,在保障华南地区粮食安全、推动高效物流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码头仓储主要设备及进出仓系统实现了100%国产化,其整体系统设计为国内干散货码头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方向与参考范例。
陈涛表示,在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之后,粮食流通将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从而支撑更高水准的粮食保障、提升农业附加值。
“钢铁粮道”打通粮运“微循环”
在几千里的粮运路线上,平房仓、楼房仓、浅圆仓是北粮南运跨区流通的关键节点。粮食仓储设施水平,直接影响着粮食收储能力和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提升科学储粮水平和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粮食物联网体系,粮食仓储能力达到与年度粮食产量相匹配的7亿多吨规模。
目前,全国的粮仓仍以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仓型为主。但随着现代粮运体系迈向“万吨起步”的高效时代,原有粮仓在智能化和绿色化上却面临瓶颈,平房仓“进不去”大型设备;楼房仓出仓效率低下,制约了粮运链条的衔接节奏。
正在调试运行的广州市黄埔区区属国有粮库有一个“秘密武器”——自主研发的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这条灵活的“钢铁粮道”,能依循各类仓型的结构,快速高效地将粮食输送至指定位置,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它不仅能为老仓型“续命”,更能给整个粮运网络“增能”——通过提升末端节点的周转效率,让粮食在仓与车、车与船之间的流转更加流畅,打通粮运体系长期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堵点。
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管链机产量低、输送距离短、物料损耗大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的空白。
中粮科工郑州公司综合业务部大区总监、黄埔项目负责人胡亚民向央广网记者介绍,在“土地紧张”和“储备刚需”的双重背景下,像黄埔库这样位于大城市里的楼房仓,对机械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很高——原因很简单,周边有民居等设施,还有交通通行需求,必须保证粮食和车辆“快进快出”,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传统散粮楼房仓有个痛点:粮食能运到高层仓里,却难高效运下来”。胡亚民表示:“过去,粮食出库作业,需依赖人工配合移动皮带机。如今,通过提效,只需一键操作,出仓效率每小时跃升至300吨,相比传统散粮楼房仓效率提升100%。粮食出仓后即可无缝对接下一程运输,真正实现了高效、清洁、连贯的粮食物流闭环。”
“黄埔粮库采用的是管链机的第二代技术,后续技术还会持续优化迭代,比如,接下来在江浙地区规划的粮库,就会是第三代产品。”陈涛向央广网记者表示,管链机相关产品从研发启动到技术成熟,经历了很长的周期。但一旦产品和系统相对成熟后,我们能够快速在工程设计、机电工程、规划设计等业务中逐步推广应用。目前,我们也把这项技术作为改变传统粮食行业(尤其是在粮仓进出仓方面)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