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辉科技子公司签了笔1亿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成合同,这事一出,市场立马有了反应。虽然公司公告里明确说了“预计不会对公司本年度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但股价波动和投资者关注度升温,说明大家更在意的是这件事背后的长期信号——能辉科技正在从传统光伏业务向充换电生态加速转型。
这笔合同预估总价约1.0015亿元(含税),标的物是动力电池系统总成,包括电池本体、上框箱体、冷却及控制系统等核心组件。签约主体是能辉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交易对方为一家未披露名称的X公司,经核查不属于失信被执行人,董事会认为其具备履约能力。合同金额会根据电芯市场价格动态调整,每批次交付时间通过补充协议确定,属于典型的可变价订单模式。这种安排在产业链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很常见,也意味着最终利润空间存在不确定性。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亿级订单吗?不少新能源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地签单,这算什么大新闻?但在我看来,关键不在金额大小,而在方向意义。
我关注能辉科技有一段时间了。这家公司原本以光伏电站设计和集成为主业,但在行业“内卷化”加剧的背景下,管理层主动提出“反内卷”策略,把重心转向了充换电板块。他们不是简单做充电桩,而是搞出了“小蚁”无轨智能充换电机器人(AGV2.31),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实际应用。这个机器人能在3分钟内完成三吨重卡电池的更换,结合AI视觉识别、SLAM激光定位、OTA升级等技术,已经落地矿山、码头、物流园区等场景。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止卖设备,还在构建完整的生态闭环:从动力电池总成到充换电机器人,再到站场建设与智能运维服务,甚至探索与储能、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联动的商业模式。最近还跟徐工新能源、中油绿电这些行业玩家建立了合作,说明他们的方案已经开始被产业链认可。
所以这次签下亿元订单,我不把它看作一次孤立的销售行为,而更像是一个商业化落地的验证节点。尤其考虑到公司在2024年充换电业务占比还很小,目前已签加在谈合同约4000万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该板块有望迎来结构性增长。
当然,风险提示也不能忽视。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外部政策、宏观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执行进度。而且目前订单规模尚不足以显著拉动整体营收,短期炒作需谨慎。
但长远来看,如果能辉科技能把这套“硬件+技术+生态”的模式跑通,在重卡电动化的趋势下,它的差异化竞争力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