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辉科技子公司签下一笔超1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成合同,直接把市场目光拉向这家原本以光伏为主业的公司。合同金额预估达1.00146亿元(含税),标的为动力电池系统总成,涵盖上框总成箱、动力电池、冷却及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签约主体是其全资子公司,交易对手为一家未披露名称的X公司——虽未露脸,但经核查并非失信被执行人,董事会也认定其具备履约能力。更关键的是,双方无关联关系,近三年也无类似交易,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左手倒右手”的嫌疑。
这笔合同属于日常经营范畴,无需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自双方盖章即生效。交付节奏明确:签约后7个工作日内启动备货,周期70天;收到97%货款且备货完成后30天内发货。不过价格并非铁板一块——最终结算将根据电芯市场价格波动调整,每批次的交付和付款时间也要靠补充协议来定。这意味着合同虽签,但实际收入仍有变数,不能简单按1亿全额计入业绩。
从公司披露的信息看,这次签约背后其实是能辉科技在主动“破局”。光伏行业越来越“卷”,他们选择向充换电赛道突围,尤其是重卡场景下的电池总成与智能换电系统。他们推出的“小蚁”无轨智能充换电机器人(AGV2.31),号称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商用的产品,能在3分钟内更换三吨重的重卡电池,技术上集成了AI视觉识别、SLAM激光定位、OTA升级等多项创新。此外还有RGV有轨和顶吊式机器人,覆盖矿山、码头、物流园区等多元场景。
我注意到,公司在10月底的机构调研中透露,目前充换电业务订单规模还不大,已签和在谈的合计约4000万元,但对四季度末和明年的订单预期比较乐观。而且他们已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一是卖设备+运维系统,二是与徐工新能源、中油绿电这类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联合运营。这种“轻资产+生态合作”的打法,或许比单纯接单更有长期价值。
说实话,单看这一单1亿合同,确实不会对2025年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但它释放的信号更重要:能辉科技正在从传统光伏集成商,转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果未来几年能持续拿下类似订单,并把充换电生态做实,那它的估值逻辑就可能被重新定义。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电芯价格波动、政策变化、宏观环境都可能影响执行。投资者不妨多看几步,等后续订单落地再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