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辉科技子公司签下1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成合同——这个消息在2025年11月最后一周刚露出苗头时,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合同金额虽未达到“爆款”级别,但背后透露出的战略信号却不容小觑。根据公告,能辉科技全资子公司与一家非关联的X公司签署协议,标的为动力电池系统总成,涵盖上框总成箱、动力电池、冷却及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预估总价约1.0015亿元(含税)。虽然最终结算价将随电芯市场价格波动调整,且预计对2025年业绩影响有限,但这笔订单仍是公司向充换电业务转型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落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辉科技当前的业务布局和技术创新。公司在传统光伏主业面临“内卷化”竞争的背景下,明确提出“反内卷”策略,把重心逐步转向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以及商用车充换电领域。尤其是其自主研发的“小蚁”无轨智能充换电机器人(AGV2.31),在国内属于首批实现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它融合了AI视觉识别、SLAM激光定位、OTA空中升级和伺服液压举升等多项技术,能在3分钟内完成三吨重卡电池的更换,适配矿山、码头、物流园区等高强度作业场景。此外,公司还配套开发了侧向有轨和顶吊式换电机器人,形成了多场景覆盖的能力。
我之所以看好这笔合同的意义,不只是因为它带来了一笔收入,而是它验证了能辉科技在重卡电动化生态链中的技术落地能力。尤其是在已与徐工新能源、中油绿电新能源建立合作的基础上,这次签约更像是生态圈协同效应的初步体现。尽管目前充换电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仍小——此前披露的在手及洽谈订单约4000万元——但管理层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将着力提升该板块比重。
当然,我也保持清醒:合同金额可调、交付周期受付款节奏制约,且宏观政策与原材料价格波动都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短期来看,这笔订单确实难以显著拉动业绩。但从长期视角看,能辉科技正在构建“设备+软件+运维服务”的闭环生态,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具备较强的复制性和延展性。
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是1亿元的订单,更是能辉科技跳出光伏红海、切入新能源第二曲线的关键一步。如果后续订单持续放量,它的估值逻辑或许会悄然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