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辉科技子公司签了近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成合同——这个消息在周末晚间悄然释放,虽未引发股价剧烈波动(当日收跌3.58%),但背后透露的战略转向却值得深挖。根据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与一家未具名的X公司签署《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成合同》,金额预估达1.0015亿元(含税),产品涵盖动力电池、上框总成箱、冷却及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合同自双方盖章起生效,备货周期70天,发货前需收到97%货款。
交易对手虽以“X公司”代称,但能辉科技明确指出对方非失信被执行人,具备履约能力,且近三年无类似交易、无关联关系,排除了关联交易嫌疑。付款和交付将通过补充协议分批执行,价格也会随电芯市场价格动态调整——这意味着最终结算存在不确定性,也增加了项目执行的灵活性。
这单合同表面看对2025年业绩影响有限,但我更关注的是它背后的长期逻辑。能辉科技原本主营光伏电站设计与集成,在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正主动求变,推行“反内卷”策略,把重心逐步转向充换电生态建设。尤其是重卡换电场景,成了他们突围的新方向。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公司自主研发的“小蚁”无轨智能充换电机器人AGV2.31,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应用的同类产品。它能在3分钟内完成三吨重卡电池的更换,结合AI视觉识别、SLAM激光定位、OTA升级等技术,真正实现了无人化高效运维。此外,还有RGV有轨、顶吊式等多种机型适配矿山、码头、物流园区等复杂环境。这种“硬件+软件+运营”的闭环模式,已经不只是卖设备,而是在构建可复制的商业生态。
更进一步看,他们已与徐工新能源、中油绿电建立合作,探索合资公司模式和电池银行投资运营。目前充换电业务占比尚小,2024年订单约4000万元,但公司在调研中透露,四季度及明年订单预期乐观,未来三年有意提升该板块营收比重。
说实话,单凭这一笔亿元合同还不足以扭转业绩,但它是一个明确信号:能辉科技正在从传统光伏服务商,向新能源基础设施综合解决方案商进化。如果后续订单持续落地,尤其在重卡电动化加速推进的大趋势下,这个转型可能比市场现在看到的更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