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合同,引爆转型预期
霍普股份全资子公司签下5.2亿元储能大单——这是今日资本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公告之一。根据公司10月31日晚间披露的信息,其全资子公司上海霍普数智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的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敦煌国昇南都200MW/8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储能系统采购合同》,合同金额高达5.2亿元人民币(含税),交货时间为2026年4月。
这笔订单不仅是霍普股份近年来少有的大额合同,更标志着公司从传统建筑设计向新能源领域实质性跨越的关键一步。合同标的为完整的储能系统,交付周期明确,付款方式分阶段执行,法律合规性也已由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出具意见书确认。交易对手甘肃院作为中国能建的全资子公司,具备较强的履约能力和行业背景,进一步降低了合同执行的不确定性。
转型之路:从设计院到新能源玩家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霍普股份原本是一家以建筑方案设计为主业的公司,住宅和公建项目曾是其核心收入来源。但从近年布局来看,公司早已在悄悄“换赛道”。此次通过子公司霍普数智承接如此规模的储能系统集成项目,说明其在光储产品销售和EPC能力建设上已有一定积累。
5.2亿元的合同金额,几乎是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7801万元的近七倍。虽然收入将按进度确认,但若项目顺利落地,无疑将显著提振未来年度业绩。董事会也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该合同“预计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现实挑战。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目前三项现金流均为负,保守速动比率下降,管理费用占比较高,ROIC偏低,这些都反映出主业承压、转型初期投入较大的现状。尽管亏损同比收窄,但仍处于净利为负的状态。
我怎么看这波操作?
我认为这笔合同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财务贡献。它不只是一个订单,更是霍普股份向市场发出的明确信号:我要做新能源系统集成商。尤其是在当前独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能切入中国能建这类央企体系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背书。
资金面上,主力五日净流入为负,显示短期有资金流出迹象,但今日主力净流入12万元,或有试探性建仓动作。技术面虽处空方主导区间,但RSI出现金叉,也不排除震荡筑底可能。
总的来说,霍普股份正处于“旧业未稳、新局初开”的关键节点。这笔储能大单能否真正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还要看后续项目复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兑现。但我愿意给这家公司一点耐心——毕竟,转型的第一步,已经迈得足够响亮。
 
    